美文网首页
三江县“六甲人”,或本于客家?

三江县“六甲人”,或本于客家?

作者: 冰拿铁Jon | 来源:发表于2019-01-23 10:16 被阅读0次

    要说三江县“六甲人”,先要从“十二大姓”迁柳说起。

    “十二大姓”迁柳

    清代建筑、至今仍相对完好的三江古宜镇大寨村曹氏宗祠内,一块《开基始祖曹荣龙李欧阳马蓝侯龚谢十二大姓发源纪念碑》(民国二十二年三月立石),静置于边廊的一角。碑文记载了碑题所列十二姓人家千里跋涉来到大寨,并析居周边各村的史事——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偏安一隅的南宋受到金兀术侵扰,而“闽省受灾尤甚”。此前已定居福建汀州府上杭县珠玑巷的曹、荣、龙、李、欧、阳(旧志记为“杨”,与碑文有出入)、马、蓝、侯、龚、谢十二姓人家先祖,相率男女4000余人,经由广东嘉应州(梅县)和广西柳州,来到今三江县境内,被视为浔江流域的开基者。或许,这应当是历史上仅见记载的最大规模的外省人集中迁柳。

    记载十二大姓迁徙的石碑。(罗方贵 摄)

    十二大姓被当今从事客家研究的一些学者视作客家人。学者们所依据的,应当是十二大姓原居地福建省汀州府上杭县,在当时已是客家人聚居地。不过,十二大姓最终转衍成为操“六甲话”(平话的一种)的“六甲人”,成了本地汉族中一支特殊的汉族民系,则是另外一番话题了。

    1998年11月编印的《(三江)曹槐公繁衍简况》(类同族谱)称:作为十二大姓之一的曹姓人家,祖上迁徙的路线大致为:福建—广东—融水—融安—怀远(今三江),后有一支再返今融安、融水。谱载曹槐公为河南中州人士,北宋嘉年间任福建汀州总兵,卸任后定居上杭东门朱喜巷(珠玑巷)。到其孙辈即第三代时,曾有曹简台公于北宋大观年间任职鄂州,后任职于柳州,复于大观元年(1107年)到融县任职,任满后定居融县水东街(今融水镇属)。

    第五代曹大禧即曹玉敕之长子,南宋绍兴间曾住今三江境坡头、老堡、长田、木寨、东角坪,又于淳熙间到东曹坪、西曹坪(今竹冷曹)居住。同辈的曹大祉仍居融县水东街。曹大福由融县迁往庆远、曹大帝到苍梧县经商,而曹大祯、曹大祥、曹大礼则由融县下桂平大湟江口一带。

    第六代曹能妣荣氏,全家转回融县水东、今李郭洞和鲤鱼岩一带居住,今融安县浮石镇有其后代。又有曹四其人在东槽河边钓鱼时为溶江河瑶头梅才万相中,赘为女婿而到溶江一带居住,据说梅寨农家还供奉两姓香火。此后各代亦有外迁者,诸如四川、湖南等地,或迁省内梧州、龙胜等地,或迁县内其他村寨,如第九代就有从西游坪迁光辉小寨(三江县古宜镇属),第十四代曹总玉由西游坪迁白石寨,二十一代曹作成、曹作恩由古宜大寨迁龙胜交州等地。至编谱之年,曹氏辈分已排至第二十九代。

    除了十二大姓,来自湖南、广东、江西的汉族人家或前或后地进入柳州境内的融县(后析为融水、融安两县)、柳州城(马平县)等,其中亦含有客家人。如出自江西庐陵(亦为客家聚居地之一)的欧阳氏,宋末来官雒容,后徙居柳州,发展为地方旺族(《广西通志稿·社会篇·氏族二·柳江县》)。元代以后,客家人迁柳的委实无多,广东梅州移居柳城的杨文成、杨文昌兄弟是少有的例子(柳城《杨氏族谱》,转引自《广西客家》)。

    “六甲人”,或本于客家?

    “六甲人”?这原本足以让不明就里者顿生神秘感的汉族民系,如果还被看成是客家人的转衍,那就更值得探究了。

    他们本来就是客家人吗?

    “六甲人”的得名,与明清时期这些族系旧居于六个“甲”(曹荣、程村、黄土、古宜、寨准和文村)相关(民国《三江县志》记载,除六甲外,这一民系还居住在“永吉三峒”即民国时的福安、龙胜、高基三乡)。当下,总人口3万余的“六甲人”,在以三江县城所在的古宜镇为核心,该镇所在的县城及辖属各村多有聚居,其分布范围沿浔江两岸,北自八江河、林溪河下游起,东到斗江,西至佳林、大树,南至融江、浔江汇合处老堡。除古宜外,还部分聚居于斗江镇的村屯;其他乡(镇)还有零星聚居,散居则较普遍。

    三江侗族自治县古宜镇大寨村曹氏宗祠。(罗方贵 摄)

    虽然有钟文典先生把十二大姓当作南宋时期的客家人看待,但让人困惑的是,这些汉族人迁到三江等地,繁衍生息迄今,并无客家人最重要的标志性特征——客家方言的传承。是否仅仅根据福建汀州一带在宋朝已是客家人聚集的地区,并经过客家梅州,就可以判断“六甲人”当初就是客家人呢?

    旧志记载“六甲人”所操方言,“当地自称‘客话’,外人称为“六甲话”。而所谓“六甲话”,与柳州融水、融安、柳城等县民众所用的“土拐话”、“百姓话”,在方言体系中划属平话的一种。据汉族方言研究比较统一的看法,平话(平民百姓所操方言)在柳州明代以前其实是官方用语。西南官话中的桂柳方言在明代进入并升格为官话后,原通用官话降为平话。多年来,我们在柳州乡间进行田野调查时,若遇到聚居的操“土拐话”或者“百姓话”的村民,一般可以判断他们是在明代或明代以前迁来本地的,询问和查证后虽不尽然,但大致若此。

    “六甲人”自称所用方言为“客话”,是否就本地原住民而言,以自身为客迁之民,故所用方言为“客话”;还是指在其固有理念上,自己本来就是客家人,“客话”不过是客家话的简称?一时不可得知。在钟文典先生看来,“六甲话”系“六甲人”原来所讲的客家话与迁入语言交融后变异而成的。如果这样的看法成立的话,“六甲人”就成为柳州客家族群中值得关注的特殊支系。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近30多年来,“六甲人”引起了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和民俗学以及历史学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相关的调查研究在持续进行。一些从事人类分子遗传学的学者,利用DNA技术,从比较研究的角度对福建长汀一带的客家个体进行了抽查,发现当地的客家人与广西“六甲人”有着相对较近的亲缘关联(李辉、潘悟云、文波、杨宁宁、金建中、金力、卢大儒,《客家人起源的遗传学分析》)。

    我们期待更多的专家学者重新审视、深度挖掘这支特别的民系,亦期待更进一步的研究结论。

    摘自:《柳州客家》 — 柳州市档案馆 柳州客家联谊会 柳州客家商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三江县“六甲人”,或本于客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bxj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