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跟一群朋友聚餐,其中有一对是“有钱夫妇”,还有一位“生活无忧”的女士小芳,这两位女士后来谈起了买豪车,一发不可收拾,足足讨论半个多小时,死死地把整个饭局的氛围往那方面推。局面甚是热情高涨,“无忧”女士为她的闺蜜争取利益,要求她闺蜜的老公买车给他老婆。一开始那位丈夫甚是尴尬,不知如何应答。后来,那位想开豪车却需要“老公买单”的女士,也慢慢变得尴尬起来,面部表情变化多端,随着“丈夫”的情绪一惊一乍。整个过程用渴望的眼神看着她老公,又渴望又惶恐,怕自己的欲望膨胀太大而让对方生厌,这样会失去更加多。但其内心又很想得到,这种纠结的内心甚是煎熬,看到这一幕,我的无力感也油然而生……。
昨天跟我两位朋友畅聊了一个下午,谈到最近也想买一辆车的问题(他那台奔驰已经开了好多年了,她老婆想给他换一台,他们是真正的有钱夫妇,钱对于他们不是问题,但他死活不愿意换,一句话“没必要”),对于其他生活上的物质需求也没有以前那么高要求了,所需的生活用品都在拼多多上购买…...。如此一来,他身上那些特有的焦虑感反而不见了踪影,多了几分淡定与从容不迫。
面对同样的物质欲望的问题,内心丰盈的人,对于物质的欲望非常的克制,其内心越淡定。而内心匮乏的人,其物质欲望无休止,内心却得不到满足。这两年各行业不景气,业务受阻,内心也焦虑不安。就如何在现实社会中建立安全感和幸福感,我自己也进行了深度的思考,却很难找出答案。
这两天的经历,我想我得到了部分的答案。
1、安全感
为何我朋友能够越来越从容自在,而“有钱夫妇的女方”的物质欲望却总得不到满足?
昨天跟小军的聊天,感受最深的是他这几年的成长可谓突飞猛进,茫然回首,这几年的磨难成为了他人生的一大财富,这场突如其来的身体磨难锻炼了他的意志,如今的他平静而坚定,他还懂得了“知止”之道—------“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跟他聊天我带着一个疑问“是什么让小军的内心越来越淡定、越来越从容?”,当时还没想明白。今天搞懂了,因为他在这几年建立的安全感,足以让他沉静在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里,足以在他的内心建立起来“无论如何还有一群人相信我、跟我一起走”的信念。这就是用专业价值建立起来的安全感,安全感在,安详的环境就在,幸福感自然就来了。有了这些,物质就不会显得那么的重要了,因为他已经不需要用物质来撑起自己的尊严了。
2、正反馈
“安全感来自现实社会给我们足够多的正反馈”(这是今天跟罗小姐的探讨中悟出来的一句话,精彩)。源自于社会的“我认可你的为人、我相信你、你的产品很棒、你很美、我养你、你讲的课很精彩……”。小军建立的安全感是向内求的,是通过精进自己而建立起自己对于这个社会的价值,得到他人的正反馈而取得的安全感,这个正反馈稳定而持续!(这个正如市场的反馈一样,当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有足够多的客户认可之时,安全感自然而来),期待买车而把能力交给他人的做法是向外求的,是变现自己天生的优势“我很美”、“你很爱我”,来换取“我养你”、“我买车给你”这种短暂的、不可控的、不稳定的反馈,而这种反馈注定不可能长期的,因为“你很美”这个筹码不具有抗时间性,所以没有安全感可言,就算这次如愿买了车,下一刻仍想买其他更昂贵的物质。
3、关于幸福感
幸福的人内心一定是安详的,既安静又详和,不匆忙不焦虑。如何去到这点呢?有几位名人关于这方面有精彩的论述:
---阿德勒很注重“贡献”,他认为当我们贡献于他人之时,自己于他人就是有价值的,就不会攀比、不会有妒忌心、不会焦虑,我们的内心是平静的,这构成了幸福。
---罗素认为:所谓幸福,就是没有或者消除了内心撕裂的状态,而要做到不撕裂,就要避免受到外在氛围和习俗的蛊惑,清晰的界定并严守自己能力与欲望的边界。
—柏拉图对于“正义之人”有很精彩的界定:“一个人在其灵魂理性部分的引导下,按照其本来的天性,找到了与其天性相匹配的那件事,这个人称之为正义之人”。
换言之,要追寻内心那份从容与淡定,我们得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有多少斤两,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然后精进自己,在事上练。面对困难不逃避,面对挫折不放弃,当我们翻过大山越过山丘以后,那份淡定与宁静自然而来。当然,我们最好找到一群同路人,一起好一起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