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未鹏的《暗时间》让我领略了思考之美,这本《把时间当作朋友》再次携美而来。
作者李笑来,做过销售,前新东方讲师,创业者,天使投资人,这本书的内容就像他的经历一样:丰富。
礼物太丰富,就会出现选择困难症,舍弃谁都心疼,留下谁都不够圆满。想来想去,就写写带给我思考最多的点吧:
- 想与时间做朋友,就先了解它
- 黄金分割率还能这么用
- 生活的本质是交换
- 资源稀缺与富足心态的冲突
- 坚持本身是最重要的策略
想与时间做朋友,就先了解它
作者在书中写了一段非常美的话:
我有个朋友叫做时间。她跟我真可算作两小无猜,可她默默陪了我许多年之后,我才开始真正认识她。她原本没有面孔,却由于我总是用文字为她拍照,因此可以时常伴我左右。她原本无情,我却可以把她当作朋友,因为她曾经让我明白,后来也总是经常证明,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我付出耐心,她就会陪我甚至帮我等到结果,并从来都能将结果如实交付于我,从未令我失望。
能做到这种程度,是作者多年摸索与思考的结果。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真正了解时间、精确感知时间,而后想尽办法使自己的行为与“时间”合拍,才能“与时间做朋友”。
作者是怎样了解时间的呢?他曾经学李敖做“事件日志”。像这样:
1995年12月20日,延吉市
1.主持经销商大会。
2.拿到上个月奖金共****元。
3.李堃请我吃饭,算算有4个月没见了。
这样的日志可以让人对一天之内做了什么,哪些是有意义的事,哪些无意义一目了然。
后来,作者学柳比歇夫的“事件-时间日志”。柳比歇夫是苏联昆虫学家,他通过独创的“时间统计法”在一生中获取了惊人的成就。柳比歇夫的日志像这样:
乌里扬诺夫斯克。一九六四年四月七日。分类昆虫学(画两张无名袋蛾的图)——三小时十五分。鉴定袋蛾——二十分(1.0)。
附加工作:给斯拉瓦写信——二小时四十五分(0.5)。
社会工作:植物保护小组开会——二小时二十五分。
休息:给伊戈尔写信——十分;《乌里扬诺夫斯克真理报》——十分;列夫·托尔斯泰的《塞瓦斯托波尔纪事》——一小时二十五分。
基本工作合计——六小时二十分。
这样的日志不仅记录了事件,而且记录了事件花费的时间,这样做的好处是,对时间的感知和对事件的预估越来越准确。
柳比歇夫在后来有一种特殊的时间感,他在不需要看表的情况下,可以准确记录与朋友的会面时间“一小时三十五分”。在他看来,时间地流逝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看到这里,相信不少同学要问了: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呢?这么做也太麻烦了。
这也正是我从前的疑问。事实上,从2018年最后三个月开始,我才意识到要记录事件日志,读完《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后,我才开始尝试记录事件时间日志。
2019年1月1日的早上,从睡梦中醒来,身边的周先生说:“2019年到了。”我冒出的第一个念头是:再也不能浪费时间了。
以前也觉得要珍惜时间,但对时间的感觉并不清晰,真正有了时间的紧迫感,是在我靠近了一群优秀的人,并且开始系统阅读之后。
当你看到比你优秀的人依然在努力,同时又有一片你想要去探索的未知放在眼前,你就会发现,以前的时间真的好浪费。
于是,对时间的感知开始有了意义。
这样的记录麻烦吗?有了合适的工具真的不麻烦。现在优秀的app太多了,iHour就是其中之一,十几秒钟就够了。
我等凡人能否获得书中所说的好处,且来试试吧,希望时间也能成为我的朋友。
黄金分割率还能这么用
一个人的效率不可能达到100%。
首先,我们需要时间用于标准活动,比如吃饭、睡觉。其次,工作学习等重要的活动过程中也需要休息,恢复精力。最后,人总要安排一些有意义有乐趣的活动,比如谈恋爱、看电影、朋友聚会等。
每个人的人生追求又不一样。有人追求生活满足,有人追求事业有成。
作者在书中提出使用黄金分割率(0.618)作为工具。
假如一天中可用于规划的时间是10小时,如果你是追求生活满足的人,可以把6.18个小时用于生活乐趣,3.82个小时用于工作学习,毕竟还要养活自己;如果你是追求事业有成的人,可以把6.18个小时用于工作学习,3.82个小时用于生活乐趣。
对于方法的使用也是一个道理。假设一本方法论书籍中的道理是100分,如果你要求自己完全按照书中的方法做到100分,很大概率上会失败,如果只做到61.8分,那这本书对你就已经是有用的。
很多事情都是类似的,如果要做到61.8分以上,会需要放弃很多。看看运动员就知道了,他们为了追求极致,大多数人身上都有伤。
我认为,用黄金分割率作为参考是一个好方法。本质上,是要找到一个平衡,一种节奏,太追求极致反而效果不好,物极必反。
生活的本质是交换
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欲望,想有钱、有自由、有才华、有机会……有很多很多“我想要”。
但现实是,“想要”完全是小孩的心态,每个人都不是宇宙的中心,成年人只能用“换”。
想得到什么,只能用自己有的东西去换。
才华可以换取机会,钱可以换取自由,所谓人脉,也不过是彼此交换,只索取而不给予,恐怕关系也不会维持太久。
那么我有什么呢?可以用一张表格列举一下所有拥有的东西,再列举一下所有想要的东西,看看彼此之间能否交换。
最悲伤的事实是:我什么都没有。没关系,至少我们还有时间、精力和正常的智力。
资源稀缺与富足心态的冲突
图片来自于《把时间当作朋友》.jpg学过概率论的同学们都知道正态分布曲线。大多数指标都符合正态分布,比如人类的身高体重、学生的成绩、产品质量等等,社会资源也是如此。
极度贫困和极度富有的人都是少数,大多数人处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状态。
造成这种资源分配不均匀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源的稀缺性,所以经济学的目的是研究“如何运用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
大家对资源稀缺的感受应该也很明显,最典型的就是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
在史蒂芬·柯维博士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提到一种“富足”心态,即要相信资源是充足的,人人有份,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富足”心态来源于双赢思维,发生在两方之间,是一种微观视角。从宏观来看,整个社会的资源还是稀缺的。
我们非常需要“富足”心态,只有“富足”的心态,才会有知识共享,资源共享,而得到共享知识的人能否得到资源,还是取决于他本身的行动力。如果他行动力够强,进而获取到了一些资源,本着“富足”的心态,完全可以跟最初的共享者一起创造出更多的资源,正所谓强强联合。
但是,如果这个资源是一所名小的入学名额呢?相信大部分人都会留给自己的孩子吧。:)
坚持本身是最重要的策略
作者在书中讲了他父亲的故事。
李老先生20世纪60年代毕业于黑龙江大学俄语系,文革期间开始自学英语。当时没有“金山词霸”,没有“我爱背单词”之类的软件,他也不知道什么“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但是英语仍然学得很好,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东北一所高校任教,担任英语系系主任,直到退休。
反观我们现在的学习环境,各种方法论书籍,各种学习软件,各种学习资料,均能很轻易地获得,这反而给我们造成一种错觉:我学不好英语是不是因为这个资料不够好?是不是因为这个方法不够正确?最根本的东西反而被遗忘了(扎心~)。
最后作者总结到:所有学习上的成功,都只依靠两件事——策略和坚持,而坚持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策略。
结语
面对慌乱的现实,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与时间成为朋友,最终运用心智获得解放,这是一种进化。要不要进化呢?每个人都有放弃进化的权利,这是一个人的选择,一个人的奥德赛,从这个意义上说,人还真是孤独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