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参股,
集团公司加持,
银行高管掌舵。
e融所头顶光环,
堪称P2P行业里的人民币玩家。
然而成立两年,
平台发展速度却低于预期,
累计成交只有31亿,待收13亿。
装备精良却没有打出理想成绩。
这不免让很多粉丝心生疑问,
e融所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人民币玩家打怪升级怎么还比草根慢?
今天小星就专门写篇文章分析分析。
盛宴迟到的嘉宾
乱世出枭雄,时势才能造英雄。一家企业能做多大,入场时机基本决定了百分之六七十。
行业的蛋糕就那么大,跑马圈地拼的就是速度。第一批抢滩登陆的人吃大肉,第二批还能有碎肉,第三批可能就只剩残渣剩汤、在边缘求生存。
把P2P行业进行划分,这三个阶段分别为萌芽期的2007-2012年,爆发期的2013到2015年,以及成熟期的2015年之后。
2007年到2012年是整个行业的萌芽期,全国正常运营的P2P公司还只有150家左右。
而进入2013年,P2P进入了爆发期,增长速度开始呈现几何倍数上升,2013年当年平台数量就暴增到586家,2014年2276家,到了2015年达到了顶峰3433家,平均一天就有三四家新平台上线。
2013-2015年,是P2P行业最为疯狂的3年,以接近400%的复合速度疯狂增长,行业累计交易量从1120亿增长到13606亿。根据网贷天眼数据,2013年初P2P投资人数只有5.3万人。而到了2015年末,投资人数已经达到1000万人。
在这期间P2P行业处于风口之上,哪怕是只猪也能飞,一个小平台成长爆发的速度非常之快。然而,e融所却在这场盛宴的尾声才姗姗来迟,2015年底P2P行业的发展速度已经明显出现拐点。
这时候潮水退去,裸泳的平台被吊打。e融所平台上线的时候已经错过了P2P行业爆发的风口,这两年的发展也是在行业的腥风血雨中进行的,如果不是基于强大的实力和背景,境况估计会比想象中更加艰难。也正是因为这迟到的一步,起跑线落后了几公里,e融所的发展速度很难与同样背景的平台相媲美。
翻开网贷之家的平台排名表,前20名中,成立于2007-2012年的有11家;成立于2013-2015年的有9家,其中2015年1家;而2015年之后没有一家挤进这份名单。平台存活并做大的概率和入场的时机密切相关。
因此,e融所2015年12月才上线,多少有些生不逢时的味道。那时,市场大多已经被割据,新生力量想要发展壮大非常艰难,e融所是在夹缝中成长,速度很难快的起来。
银行基因与互联网格格不入
一步慢则步步难。
由于更晚进入P2P行业,e融所在品牌和知名度的积累上已经落后了一大截。如何在两三千家平台中脱颖而出成了一个老大难的问题。
e融所要赶超除非在营销专业上有过人之处,要么疯狂投入到处砸钱,出奇兵走险道才可能弯道超车。但e融所在这两点上都没突破。
首先e融所的高管全部银行系出身,对互联网完全不懂,两眼一抹黑,根本不知道互联网怎么玩。隔行如隔山,不懂就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折腾来折腾去也没啥大起色。
其次,e融所也不是疯狂不要命烧钱营销的主,对营销很保守,基本不怎么花钱。
既不懂,又不花钱,能做到今天这个程度还算不错了,更别提弯道超车。要知道今天做的很大的平台,一年的营销投入都在亿元左右。
当然,平台刚开始没必要把过多的精力放到营销上,踏踏实实做好资产,练好内功,发展壮大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价值低估的平台
由于在P2P行业风口爆发的末期才登陆,e融所的品牌知名度很难与之前类似背景的老平台相媲美。再加上一帮银行高管,不会包装网站和品牌,让人觉得网站很low。
这些让很多投资人觉得e融所质量一般般,但实际上e融所在资产端做的很不错,平台本身的投资价值也被低估了。
目前,e融所车贷业务占比接近90%,基本上可以将e融所理解成一家车贷平台。而e融所车贷模式是复制平安的。e融所的风控总监张琪是来自平安汽车金融事业部,现在e融所的核心风控人员都曾是他的老部下。
其模式核心是利率低,期限灵活,信用为主,押车为辅,注重控人而不是控车。这样的方式,一能提高借款额度,二能降低借款成本,三则是可以选择借款周期。比信用贷借的多,比抵押贷成本低,优质借款人肯定选择这种。
其实这套玩法,平安体系内已经沉淀了10多年,累计做了一千多亿的业务,非常成熟,非常赚钱,已经被时间证明很成功,e融所直接复制,基本上是稳稳的赚钱。
e融所在车贷领域也算独树一帜,这种模式要领先其他平台几年。只是品牌知名度和互联网运营上比较弱,使得投资价值被低估,值得有心人好好研究。
文/智小星( 微信公众号 zdxlcs ), 与小星一起体验钱生钱的乐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