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学习打卡第196日 《小雅·小宛》 2020-4-3(打卡196)
【原文】
宛彼鸣鸠,翰飞戾天。我心忧伤,念昔先人。明发不寐,有怀二人。
人之齐圣,饮酒温克。彼昏不知,壹醉日富。各敬尓仪,天命不又。
中原有菽,庶民采之。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教诲尔子,式榖似之。
题彼脊令,载飞载鸣。我日斯迈,而月斯征。夙兴夜寐,毋忝尔所生。
交交桑扈,率场啄粟。哀我填寡,宜岸宜狱。握粟出卜,自何能榖?
温温恭人,如集于木。惴惴小心,如临于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阅读点滴】没落贵族的愿望
俗语云,一夜可以出一个暴发富,三代出不了一个贵族;国人还有一句就是,富不过三代。说明贵族不是永恒的,是处于变动之中,需要一代代保持理性,顺应时代,又不忘初心的子孙们去传承和守护,眼光超前,坚守理性,这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而从古自今都会有没落的一代出现。太平时代,可能还会想办法振兴;动乱年代,就只有想办法自保了。《小雅·小碗》就是一首没落贵族的诗歌。
这是没落贵族处于乱世,和兄弟相戒,希望免祸的诗。首章“宛彼鸣鸠,翰飞戾天”起兴,以小鸟(宛,小貌)鸣鸠(鹘鸼鸟)可以摩天,比喻自己位卑而志向远大。想想祖先们的风光,现实处境让我很悲伤。昼夜睡不着,想念父母二人。起兴志向远大,想念祖先,继而想念自己的父母,双亲才是自己心中的念想啊。
第二章以酒为譬,聪明睿智的人,饮酒可以自我克制;浑浑噩噩的人,饮酒却是越喝越多。各自尊重个人形象啊,天命已去,不得不恐惧呢。(酒能助兴,但酒也让人沉迷,酗酒导致国家败亡,商纣的“酒池肉林”就是最好的例子,所以诗人感到恐惧,提醒自己的兄弟们保持警惕)
第三章“中原有菽,庶民采之。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教诲尔子,式榖似之”,前四句是双兴,以原野上有藿叶(菽,大豆,此处训藿,豆叶。《说文》:“藿,豆之叶也。”诗但言菽,传知其不为豆而为藿者,盖因豆皆有主,惟叶任人采,其主不禁),众人可以采摘(煮粥);螟蛉(ming3 ling2)之子,蜾蠃(guo3 luo3,细腰蜂)抱回家去抚养。兴权势财富皆无常主,只有谨慎有德的子孙才能继承保有它。所以末句戒慎兄弟一定要好好教育好子女,让他们继承祖德(式榖似之,似,嗣之假借,继承)。这一章产生了一个意象,就是螟蛉子,在后世代表的就是养子。
第四章勉励兄弟。前两句“题彼脊令,载飞载鸣”是兴。诗人见鹡鸰鸟的飞鸣,想到兄弟之间服役越来越远。我日日服役走向他方,你月月出征远行异域。早起晚睡,我们努力,相互之间也无法帮助,只希望我们的行为不能辱没父母。
第五章诗人感到命运不佳,希望摆脱可能出现的牢狱之灾。“交交桑扈,率场啄粟。”这两句是兴,小小的桑扈鸟沿着晒场啄粟,养活自己。悲哀啊,我们这些穷苦寡财之人,恐怕将会罗罹牢狱之中(岸犴-an4之假借,地方上的牢狱。《释文》:“韩诗作犴,云:乡亭之系曰犴,朝廷曰狱。”)命运已现,为了改变命运,于是“握粟出卜”,拿着粟米祈求卜筮,希望找到摆脱牢狱命运的方法。古代卜筮都是拿贝壳作为酬谢,贝壳就是当时流通的钱币,但这位没落贵族拿不出贝壳,只好拿上节约下来的粟米,作为卜筮之资,这就是穷苦没落贵族的一个侧面写照。
末章诗人述说了心中的担忧。“温良恭人,如集于木。”这两句意为,恭敬守礼的人,貌似栖息于树上的小鸟。这是人们将自己的感受投射到小鸟,小鸟栖息于木,是一种自然现象,他们本来就在树上休息,不存在危险与否,但人类看见就感觉恐惧,生怕一个不稳,就掉了下来。此处将恭谨守礼的人,高处庙堂,貌似小鸟栖息于树上一般,感到非常恐惧。“惴惴小心,如临于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就是对恭谨守礼的人“如集于木”的写照,这些都是让人担忧的状态。
贵族没落,昔日的风光不再,生存成了第一要务。但在乱世,不知道怎样才能生存下去,这位诗人可谓绞尽脑汁,首先告诫兄弟们要明白现在处于乱世,需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其次要教育子女,继承祖先的德行;第三就是“握粟出卜”,希望改变自己不幸的命运。但最终却是“如集于木”的战战兢兢。正如后世人们总结的“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生于乱世,命运多舛,不是个体可以把握的了。
此诗多用比兴:第一章诗人见鸣鸠尾短形小,但能高飞摩天,兴自己位低志大,愿继祖先父母的德业。第三章采取双兴的形式,以原中有菽,庶民皆可任意采摘;螟蛉有子,亦可被蜾蠃抱持而去,兴权势财富皆无常主,只有谨慎有德的子孙才能继承保有它。第四章以脊令之载飞载鸣,兴兄弟之远行。第五章以桑扈之循场啄粟自活,兴穷苦寡财的自己将陷于牢狱的失所。是反义的兴。末章连用三个比喻,以鸟之集木、如临深谷、如履薄冰,写自己处乱世惧祸的心情。(程俊英《诗经注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