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故事
一次, 我带儿子去小区里面的滑梯那里玩。
当我们到那儿时,滑梯上已经有了几个和儿子年龄差不多的小朋友在玩耍,大人们则坐在附近的休息凳上远远地望着。儿子看到有这么多小朋友在玩滑梯,高兴极了,马上就跑上去高高兴兴地玩了起来。
大概过了半个小时,我正坐在那里玩手机,忽然听到儿子的哭声,就赶紧跑了过去。只见儿子站在那里,和一个小男孩对峙着。小男孩旁边站着-位中年妇女,看样子好像是他妈妈,一脸的凶相, 正指手画脚地批评我儿子。儿子看到我过来,好像委屈得不得了,一下子就扑到了我怀里,哇哇大哭起来。
我还没张口问儿子怎么回事,那位小男孩的妈妈开口了:“你看看你家孩子,把我孩子抓成什么样子了!真是不懂事!你们做父母的是怎么教育孩子的?”这位母亲一边说, 还边扯起孩子的衣领,让我看他脖子上那几道鲜红的抓痕。
我一下子愣住了:这怎么可能呢,刚才出门时我把儿子两手的指甲都剪得短短的,怎么会抓出这么深的痕迹呢?
我微笑着对那位母亲说:“大姐你先别着急, 你问问你家孩子,是不是认错人了?我刚给我儿子剪完指甲的。”说罢,我让儿子伸出两手,给这位母亲看。
这位母亲有些半信半疑,凑过来仔细看我儿子的双手。
就在这时,儿子委屈地说道:“阿姨, 真的不是我抓的,是刚才那位小朋友,我亲眼看见的......”说罢,儿子还朝另一个方向指了指。 只见一个大点的男孩正在往远处跑,一边跑还一边回头看我们,神色慌张。
见此情形,那位小男孩的母亲脸“唰”地红了,她满脸歉意地对我说:“真对不起啊,冤枉你们家宝贝了..都怪我事先没问清楚....”
我摆了摆手,没吭声,拉着儿子径直走开了。
教子误区一:
看着孩子被同伴打,做父母的自然很心疼。因此有些容易冲动的父母就忍不住上前帮助自己的孩子指责对方,有的甚至大打出手,错误地认为这样做是在保护孩子,没有什么不对。
教子误区二:
有些父母,自身就很强势,平时为人处世容不得吃亏受欺负,因此常常教育孩子:受了欺负要“以牙还牙”。当看到孩子挨打后,这类父母更是不愿吃亏,挺身而出为孩子“出气”。
教子误区三:
有些父母平时也懂得不要轻易介入孩子与他的同伴的纠纷中,但是若遇到另一方孩子的家长首先介入时,往往会因为愤怒、不满而与对方据理力争。结果两败俱伤,并且对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
教子误区四:
很多父母,由于过度溺爱孩子,处处充当孩子的保护神,经常对孩子说:“有什么难以解决的问题,就来找我们。”这样一来,当孩子与同伴发生矛盾时,自然向父母求助,而此时父母插手为孩子出气就难免了。
不良影响
使孩子养成“自我中心”的意识
孩子之间发生矛盾是很正常的,通常他们相互争吵或打架后,不久就又会和好。这种特殊的经历会让孩子逐渐明白:在与小伙伴的交往中,别人并不是都围着自己转,一味地任性、蛮不讲理不会博得别人的青睐。这样时间一长,孩子就会学会谦让、容忍。但是如果家长经常介入孩子的冲突中,会使孩子“自我中心”意识不断加强,会对孩子以后的人际交往非常不利。
容易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
孩子受了委屈,父母如果冲动找对方“算账”,会让孩子误以为什么事都可以找家长代劳,即便是自己犯错,家长也可以为其遮掩。这样就会使孩子对父母产生严重的依赖心理,丧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长此以往,孩子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很差。
使孩子不能明辨是非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培养其明辨是非的能力至关重要。但是如果家长在孩子与同伴发生矛盾时,不问青红皂白就指责他的同伴,会使孩子不能清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此外,如果自己的孩子没有错,错在同伴,那么父母也不要教导孩子一味地忍让,应鼓励其与对方理论,否则也会使孩子不能明辨是非。
解决方案
方案一:视冲突的严重程度而做出相应的回应
如果孩子之间的冲突并不严重,家长此时就不应过多干涉,尽管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解决;如果冲突比较严重,家长应及时制止,并根据实际情况教会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若对方有意欺侮,可鼓励孩子与其讲道理,指责对方的错误,加强孩子是非对错的辨别能力;若对方无意冒犯,应让孩子忍让、谅解;若属于自己孩子本身的错,则要鼓励孩子主动认错、道歉。
方案二:遇到蛮不讲理的“小霸王”也不要冲动出手
不可否认,有些孩子由于性格暴虐,经常欺负其他小朋友,并且蛮不讲理,任凭你说破了嘴皮子也无济于事。对此,应找到其家长或老师,当面说清情况,请他们一起帮助“小霸王”认识自己的错误。千万不要教育孩子在遇到这类同伴时“要躲着走”,这样会使孩子养成胆小怕事的性格,甚至留下不良心理阴影。
方案三:帮助受欺负的孩子去打对方最不可取
在孩子们的冲突中,如果自己的孩子受伤严重一点,很多家长都会忍不住怒气而对孩子的同伴大打出手。这样做虽然能泄-时之愤,但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却是很大的。一方面,孩子间很可能因为这次冲突而两败俱伤,以后不再交往,严重影响友情;另一方面,看到家长为自己出手打人,孩子以后也会模仿,再受到欺负时就会拳脚相向,这样就会使孩子养成以暴力解决矛盾的习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