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学习之道》读书笔记

《学习之道》读书笔记

作者: 梅花道人 | 来源:发表于2018-02-07 16:45 被阅读0次

    一、两种思维模式

    1, 专注思维和发散思维

    在日常生活中,大脑会频繁的在两种模式中进行切换。但是即使在意识清醒的状态下,也无法同时出于两种模式之中。但是作者认为,在专注模式下,仍有部分非专注性任务会在后台继续工作,只要专注模式不占用该脑区。

    专注模式与大脑前额皮层集中注意力的能力相关,是一种利用理性、连贯、分解的途径直接解决问题的模式。它常常把精神集中在已在脑中形成紧密联系的事物上。因此,专注模式的启动常常是因为已掌握的基础概念比较熟悉和轻松。

    专注模式会让我们的进度提高,且专注模式基于刻意练习。但是这种习惯性的思维用在数学或科学上就会导致思维定式,因为常常会被直觉所误导。陷入困境停滞不前总会令人痛苦不堪,这时候就需要发散模式来救场。

    和专注模式不同,发散模式看起来和任何一个特定脑区的关系都不密切,它更像是弥散在整个大脑之中。松弛的状态下,发散模式让大脑不同区域得到相互联络的机会,并反馈提供灵感,它能让我们的学习更有深度和创造力。但是通常,专注模式生成了初步思路后,发散模式的灵感才源源涌现。

    而两种模式的切换关键在于做别的事,直到大脑意识自然忘掉了之前的问题。

    所以:不要畏惧休息。要启动发散模式,最重要的诱发因素是“睡觉”。或者说是似睡非睡。

    被问题困扰,可以出去活动一下,让大脑不再紧绷,这时问题仍在后台运行,灵感常常在无意间敲门。

    2,避开思维定式

    做作业和考试时,接受的大脑中的第一个想法,有碍自己另觅佳径。

    在思维定式影响下,国际象棋选手认为的寻找不同的路线其实不存在,而是一直执着于最初的走法。

    书中指出,最新研究表明,眨眼是打破僵局,帮我们跳出来重新评估现状的关键行为。眨眼会暂时性切断我们和专注模式视角间的连接。但是个人没什么感觉,或者是切断和重新连接的缝隙太短没能力捕捉到。与我而言,还是持续时间稍长的走神更适合些。 

    3,睡眠的作用

    人清醒的时候大脑会产生有毒物质,而睡眠的作用竟然是排毒。因为睡眠时细胞会收缩,细胞间隙变大,脑脊液就会从中流过并洗掉毒素,所以缺乏睡眠会导致脑袋不灵光。这么说的话,预感今晚可能很惨。

    此外,知道了睡前学习好的另一种原因解释,除了没有后摄效应的影响,大脑回顾知识点会加深这些神经模型,有可能知识入梦会增进理解能力,巩固记忆。(但是昨晚梦到马尔泰若曦…或许是我对她爱的深沉)

    4,两种模式下的学习技巧

    1)接纳困惑。困惑是有益的,学习本就代表在困惑中探寻答案,能了解到问题就相当于成功了一半。

    2)真正被难住了怎么办?当我们真正被难住了,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向他人请教,通过不同角度进行解释。但是在询问之前需要先把问题分解,对问题理解足够深入,才能更容易接受他人答案。

    3)快速预读。初度某个章节,先看大标题、小标题,末尾问题思考,甚至是图片和对应文字,这会为思维提供动力。这是因为大脑会自动完善信息,当看到的只是细碎的关键词时,大脑会主动寻找信息进行补充而不是被动输入。

    4)及时停止。当遇到难题但专注也没法解决,及时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的任务上,发散模式在后台继续运行,过一阵子再重看那个问题,取得的进展往往令人惊讶,也就是灵感来了。

    二,知识组块

    1,构建知识组块

    组块是根据意义将信息碎片组成的集合。把细碎的信息提取整合成组块,就相当于一个压缩包,使得大脑能够更高效运转。

    构建组块的几个基本步骤:

    1)把注意力集中在信息上。学习新知识,要构建大脑神经之间的连接。分心会分散注意力,自然就没办法专注于信息上。

    2)理解概念。要把信息整合成一个组块,无疑要首先理解概念。

    理解能力就像强力胶,能够把零碎的只是碎片粘合在一起。

    3)获取背景知识。组块的形成并不意味着事情的结束,还需要搞清楚在什么时候运用这个组块。能够运用才是有效的组块,不会运用就相当于这个组块没有价值,是无效的。背景信息意味着跳出初始问题,能用更宽广的角度看问题,这有助于我们在更宏大的背景下构建新组块。

    2,能力错觉和回想

    很多学生的学习换成中都存在能力错觉。当重复阅读后,看着眼前的书本,大脑经常会错误的以为知识存入了脑中,看书总是比回想要简单,我们就这样沉迷在低效的学习中。

    试着在学习中进行回想,让大脑提取关键概念,这样的效果比一遍又一遍重复性阅读要好得多。(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新知识最好一天内就进行回顾。)

    打破能力错觉的办法:

    1)少做标记。标重点和下划线一定要注意,否则就会效率低下。因为划线的动作会让大脑自我欺骗是在工作,其实只有手在动。做标记钱,要先总结观点,且把标记数量降到最少。(费曼学习法)

    2)主动测试。回想、测试是效果最好的学习方法之一。心理学家詹姆斯曾表示,记忆有一个特质,主动重复比被动重复更加深刻。

    测试不仅仅检查知识,本身也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它可以显著提高记住材料的能力,也可以改造知识体系或为其添砖加瓦(也就是常说的查漏补缺)。

    3)穿插学习法。穿插学习,是指把解题策略不同的题目混在一起练习。新知识的学习需要不断练习才能理解,但是在完全理解后仍然不断练习,就变成了过度学习。过度学习容易导致思维定式。新学科知识的掌握,唯一途径就是运用不同的技巧去解决不同类型的题目。

     

    三,拖延

    1,拖延前奏

    现实生活中,我们拖延的,往往是让自己感到不安的事情。做不怎么喜欢的事情,会自动激活大脑的痛觉中枢,令我们没有动力做这件事(所以做事之前的烦躁和退缩是正常的)。

    但反直觉的是,令人感到痛苦的就是预感本身。当真正开始做某件事时,痛苦就消失了。拖延专家表示:对一项任务的恐惧,会比这件任务本身更消耗时间和能量。回避痛苦无可厚非,但是习惯性回避会带来非常糟糕的长期影响。

    我们这一代人最普遍的问题就是拖延。毫无疑问,拖延是个核心习惯,一旦改变,就会对人生造成连锁改变。人们常常讨厌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但是如果对一件事情游刃有余,自然就乐在其中了(大脑就是如此爱“偷懒”)。

    2,拖延原因

    每次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都会激活大脑的痛觉中心,就会逃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上获得暂时性的感觉良好。

    拖延会成瘾。它所提供的片刻兴奋和解脱是乏味现实的避风港。一旦养成拖延的习惯,很容易越陷越深,这种任性的行为方式会渐渐根深蒂固。

    另外,研究表明拖延可以作为技不如人的借口,甚至是成为虚荣心的温床。更有甚者,即使是努力学习的人,也会认为拖延使得他们变得聪明能干。 

    3,深入理解拖延习惯

    神经模型从频繁的练习中产生,它们自动联结形成组块,而组块与习惯有着密切联系。

    习惯就是大脑进入了预设状态。它的好处在于能够为大脑节省力气,给大脑腾出空间做别的事。它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1)信号。是进入预设状态的触发点。信号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对信号的反应才是重点。

    2)反应程序。对于信号的常规性、习惯性反应。

    3)奖励机制。习惯之所以能够发展和继续,是因为它能激励我们,让我们感到愉快。(拖延就是一种很容易形成的习惯,它会非常迅速的奖励我们。)

    4)信念。习惯的强大效果,来自于我们的信念。

    4,驾驭习惯

    改变旧习惯的窍门就是寻找压力点——对信号的反应,这是唯一需要动用意志力的地方。以下是根据习惯的四个部分,从拖延的角度矫正:

    1)信号。找出导火索。拖延问题就在于它是一种无意识的习惯,我们往往在无意识中就开始了拖延。因此,建立新信号对防止拖延必不可少。

    2)反应程序。当压力点出现,我们必须主动改变反应方式,改变的关键就在于制定计划。培养新习惯很有用,计划一开始可能不会很有用,重在坚持。

    3)奖励机制。习惯的形成需要练习奖励机制,让大脑对这个习惯有所期待。如此,大脑才能在奖励的驱动下更容易重复这个行为,新的习惯才能更容易养成。

    4)信念。要有自己一定能行的信念。巩固信念的方式之一就是发展一个新的朋友圈,志同道合的人形成的良好氛围,会让我们更有信念感,更能坚持下去。

    心里对照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心里对照,即将现在的自己和心中理想的自己做比较,它能产生巨大的效果,刺激自己不断去努力。

    5,建议和技巧

    1)关注过程而非结果。想要避免拖延就不能关注结果,完不成结果会造成拖延和逃避,把注意力放在过程上会减轻心理压力,更容易开展进程。

    2)调节负面情绪。任务开展之前都会有负面情绪,如何处理负面情绪是关键。手写东西远比打字输入对文字有更深刻的印象,所以才会有不少人写日记来发泄情绪。在此处,应该建立一种及时反馈。通过记录思维,修正我们对事情的偏见。一些让我们感到痛苦的事,如学习,本身可能很快乐。就是有意识的记录碰到的事情的前因后果(如打游戏),记录打游戏前的想法,再记录游戏之后以后的想法。多来几次,思维就会得到修正。

    书中的很多方法还只能理解,不能运用自如,遂先记下此笔记,日后反复琢磨实践。

    图书信息:
    作者: [美] 芭芭拉·奥克利(Barbara Oakley)
    出版: 机械工业出版社
    定价: 39.00元
    装帧: 平装
    页数: 304
    时间: 2016-11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习之道》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claz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