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enser的第一期课程第四节课的主题是《如何写出触及灵魂的文字》,首先感慨这个题目,不得不说非常吸引人,触及灵魂的文字,这样的话听起来就非常具有画面感,这节课的主要内容,从我的角度来说就是如何让你的文字更具画面感、立体感。
直接给结果是对读者的侮辱
好的文字给的永远是线索,是引导读者根据你精心铺设的线索,让他们自己找到答案。
这是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说,如果一篇文章一开头就给读者呈现一个答案,那么这就是一个坏故事。人是天然排斥别人一上来告诉你该去做什么的。就好比,你今天心情好好的,有个人走过来说,你这不行那不行,应该这样做那样做,哪怕这个人说得正确,让会让人不愿意听下去。
怎么能让人听下去呢?我们可以用说故事的方式。
这就要讨论“说故事”和“讲道理”了。我们都知道小朋友喜欢听故事,小时候总会缠着大人讲,其实大人也爱听故事,不然小说、电影怎么会那么经久不衰。“说故事”时,人与人之间是消灭了思想阶级,感觉上是不分高低的。最重要的是,人会从故事中自己找到结论。
而“讲道理”就不一样了,它是划分思想阶级的,总会有个人站在高处指点对方,这也会在无形中给对方造成压力。而且很多时候讲道理其实用自己的信念价值观去评判别人的信念价值观,彼此想法不同自然最后也会出现各说各的。
写文章其实是在表达我们的信念、价值观,不直接给出结果,也是在保护我们自己不会在一开始就让对方产生“敌意”。所以说,好文笔最大特点就是,不到最后一讲,读者永远不知道答案是什么。
举个例子,在美剧《Billions》中,男主角发现其下属背叛了他,于是两人在餐厅谈判,一番谈判后,男主角决定冰释前嫌,双方以后和平共处,这时候就需要那位下属表态了。但剧情中并没有给出“我加入”这样直白的表达,而是用了一个服务生来协助演绎,两人在谈判前服务生问需要点什么,下属表示先不点餐,而谈得差不多就等下属表态时,服务员又出现了,再次问需要点什么,这个时候,男主角点了一份羊排,下属回道:“我要一样的。”之后镜头戛然而止,至于下属有没有同意男主角的提议,大家应该是心领神会,这样的铺设跳出了读者的框架,很是精彩。
好的文字,在读者心里画一幅画
这一部分讲到的主要是什么样的文字更容易让读者记住。
人类天然更容易记住具象化的东西,而不太容易记住抽象的概念。这句话其实从我们现在一些杂志的流行度就可以看出来,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图像化阅读,比起来文字,图像更容易吸引人的注意。那么如何用文字来打造一幅画呢?这里给出了三个建议。
1.多用动词名词,少用形容词。
动词名词是具象化概念,唤起读者具体的感觉和认知。而形容词它是描述性的概念,唤起的是读者的抽象的感觉,认知成本比较高。
比如说我们在描写家乡的时候,很多人会用一些形容词来描述对家乡的感觉,我们其实可以用一些名词和动词描述出另外一种景象,比如说spenser在文章当中描写的“家乡是回去了,不知如何是好,离开了又很想念的地方”就很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
再比如“坚强,都是柔软生的茧”这一句也是通过名词和动词的组合来唤起读者具体的感觉。
2.描写多用比喻。
比喻我们都在小学语文里学过,比如说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这类在描写家乡这个主题的时候,我们可以把家乡描写成初恋的姑娘,而把城市描写为城市里的姑娘,这样都很容易让读者记住。
3.进行细节的描写。
任何没有撩起读者内心波澜的文字,都是失败的。而想要撩起读者内心波澜,就需要从细节和维度着手,特别是细节的描写能够让读者更容易刻画出某一件事或某个人的形象,在脑海中树立起一个具体形象。
比如说我们形容一个人吝啬,可以通过他的行为描写来表现,比如说写一个人请相亲女生吃饭要AA制,已经显得不那么大方了。我们再进行细节的描写,一顿饭一共才花了98块钱还要坚持AA,就显得这个人太小气了。
好的文字一定是在制造戏剧冲突。
如果文章当中平平淡淡的话,就不足够吸引读者,所以我们要在文字当中穿插一些戏剧的冲突,这里给出了三个建议。
1.一切冲突的来源在于颠覆原有的预期。
2.同一个人设却有不同的分歧。
人设要是丰富而非单一的,要充满冲突,要知道每天我们被大量的信息包围着,不会被日常琐事打动。比如说如果汪峰唱春天里大家会觉得稀松平常,那如果是民工唱春天里,肯定会觉得不一样,当然我们也知道最后那两个民工也红了。
3.两个在我们心中看似很矛盾的群体,却告诉他们真实是一样的本质。
最常见的就是我们常常听到现在的白领,其实和建筑工地上的工人,餐厅里的端菜小妹并没有什么区别,本质上都是在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而已。这个概念很多人一开始是无法接受的,只会觉得在高楼大厦里的白领比街边的工人要高人一等,然而作者说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这就跳脱出了人们原有的概念,吸引人的主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