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对话,如果是基于真问题而进行,那么课堂的效率就会得到提升。反之,没有问题,用经验去教学,让学生被动的听,教学效率就会摇摆不定。要么,你的经验恰是学生所需,还算可以,如果你的经验对学生来说已经过时,或者学生还未达到,那就是在浪费时间。
这几年,一直在探索“学生问题意识”的道路上,获得了一定的启发。
第一,要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老师首先有问题意识。
如果老师都没有问题意识,恐怕也就不会想到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现象】去听一位一年级老师的数学练习课。这节课准备让学生做3道题,每出示一道题,老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你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接着就有一两位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比如要用题目给的数据,要写两道加法两道减法等。
如果是我来教,我会这样问:“孩子们看看这道题,你有什么疑问吗?”这两个问题,是有育人价值和教学理念本质的不同。因为老师的做法,只是给了会主动思考的学生总结的机会,但是对于大多数,特别是学习习惯还需要培养的学生,他们就会被动的听,并且,也不是全部都能被动的听,他可能没有听。老师认为学生提醒了之后,学生就不会犯这样的错误,相当于出发前扫清路上的各种障碍,事实上,学生是在前进道路上遇到困难才学会打妖怪,而不是在事先告诉中学会的。更何况,每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你的方法可能只适合于你并不适合他。当换成我的问题时,学生便会去主动思考——我有什么疑问呢?我是否明白了吗?如果没有学生提出疑问,老师就可以随机请一位学生用以检验他的自我确认是否科学合理。长期进行下去,学生便会对问题的思考进入自动化。
第二,根据课题、情境、现象等提问,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老师们最常用的是根据课题提问,但这样的提问,在学生熟悉了之后会陷入套路式的提问。今天,我们学习《图形的分类》,我说请大家根据课题提问。刷刷——很多孩子举手。我又跟了一句:“如果你提的问题是假问题,或者你认为是老师想要的问题,那就不要提了。”有几个孩子放下手。我想,难道他们已经形成了老师提问的假性应对?课后,我采访这几位孩子,有的说反正每次提问都会围绕“是什么啊,为什么啊”,而这些我是知道的。有的说我的问题就是为了问题好看一些。
在将每个学生自己的假问题消灭了之后,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
——怎么分?
——为什么要分类?
——分类标准有哪些?
——我预习后对平行四边形还是不了解?
——埃及金字塔的形状也可以放进来分吗?
——图形的分类之前是不是要考虑图形的组成?
——3D、4D、5D的图形怎么分呢?
——圆形是一个很多边形,该怎么理解呢?
前面三个问题都是常规问题,但后面的四个图形便是学生的个性问题,只有在这样的时候你才会看到问题意识在不同的学生心里的发展。
第三,在对话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撬动学生思维的发展的弦,一定是学生的问题意识。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对话对学生的思维产生了刺激,引发冲击,学生进入深度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疑问,是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的最佳时机。所以,课堂上,老师的口头禅一定是——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谁能对他提出问题?
比如,今天学习《图形的分类》,一位学生提出如下的疑问:圆柱里面既有直线又有曲线,按照曲线和直线的分类标准,它属于哪一类呢?马上有学生提出:圆柱体画下来后,两边的直线是构图的需要,其实现实生活中不是这样的,也是一个曲面。
在课结束时,学生又提出:我们坐的凳子只有两只脚,为什么也有稳定性呢?这是一个好问题,我让孩子们下来探究,明天上课来分享分享。
“时时都是问题培养之机,事事都是问题培养之事”,有意识,有操作,有长期的锻炼和反馈,才能让学生的问题意识沉淀下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