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8145724/03250a08e847313c.jpg)
如今想来,在我整个青少年时期都是拒绝红樱桃的名色之诱的。其间我并未见过更未吃过樱桃,根据一些诗文对樱桃的描写,我断定它是属于那种女性化的、表征柔弱和妩媚的小甜果。因此,它的象征意义显然与我的少年规志格格不入。
第一次见识并品味樱桃大抵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的某年的五一期间。是时我正在老家的回峰山下休假。家住回峰北麓的老表姐提着竹篮,迈着三寸金莲,一跛一拐给我家送来了红樱桃。表姐八十多岁了,比我母亲还要大好几岁。表姐说院子里有一颗樱桃树,果实累累,每遭鹊啄,年纪大了,好不容易才采摘了这些。或出于感动,我才皱着眉头勉强尝了几粒。觉得味道不错,酸中带甜,有一股子山间野果的清涩香味。于是我就多看了几眼那曾经代表柔弱、代表女性口唇的妩媚之物。基于这次回乡和初识樱桃,我还写了一首诗:
访邻寻里绕村墟,苦觅心思总不如。
檐鸟春来仍婉转,井梧人去不扶疏。
趋城废种田尤薄,筑屋采山云亦锄。
一掬樱桃送真味,山中阿姐老无余。
对这首诗,我当然不希望读到的人只解作田园闲趣,事实上我当时是有些想法的,想法至少包含了这样几层意思:由于农村政策对农民不利,导致农民外出打工,致大量农田抛荒,本来就贫瘠的土地更加荒芜,那些在外面打工赚得的钱被用在了房屋改造上,因而大量开采山石,至生态被严重破坏。如果有人愿意用解读杜诗的方法来解读我的诗的话,似乎也能从杜甫预感安史之乱的先知先觉中承认本人对农村土地政策必将变革并导致涉农纠纷高发的先知先觉。农村政策对农民不利,种田无利可图,甚至亏损,农民只能抛荒趋城,寻找生活来源。这种政策怎么可以不改革呢?这是我这首诗的社会主题。还有一个很私人的主题,那就是我开始喜欢樱桃了。少年时代为今生拟定的颇具硬朗风格的志向被无可救药的抛弃,一种回归的渴望就着樱桃之红被点燃。回归自我,回归自我的真实生活的愿望优柔地击溃了硬朗、雄伟的志向之山,红樱桃的甜蜜无声无息地取代了积极用世之心的苦涩。
平生第二次吃樱桃已经是2006年6月了。当时我正在北京培训。一个星期天,在北京工作的同学李先生邀约我和另一位朋友在西山大觉寺听莺品茗。大觉寺门口的摊位到处都是红樱桃,而且很大很红很甜,和当年老表姐送给我的山樱桃完全不一样。就是那一次,我一边吃着樱桃、品着香茗,一边听老同学神情凛然地背诵了《藤王阁序》,那氛围只能用杜少陵“诵诗浑游衍,四座皆辟易”的诗句来形容。大觉寺亦因此故一下子变得富有人情味和诗意了。显然,那是一种闲适的带着红樱桃甜味的人情味和诗意。在我的脑子里,大觉寺的朗吟至今犹回声梁栋。
我知道如今国人的生活充满樱桃的甜和红,有些人甚至到了无樱桃不生活的境地。就像二十四节气中每一个节气的来临,总引得无数人情感满溢以致癫狂。但我知道樱桃对我而言象征意义远大于食用意义,因此它是可有可无的。
前几天,一位好友来看顾我,带来一些水果,其中一箱是红樱桃。这箱子樱桃个头要比大觉寺门口的还要大,只是口味稍逊,特别是没有了那种山野之味。
我一边咀嚼着樱桃,一边只想笑话自己,因为我开始迷恋樱桃了。窗外接叶巢莺的软语时不时传到听力渐渐下降的我的耳朵里,让我忽地想到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的意境,那意境很不错,的确很不错,她可以使你暂时忘记流光容易把人抛的苦恼,当然,她也可以使你的这种苦恼更甚。
![](https://img.haomeiwen.com/i28145724/701680033508043e.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