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谒诗
人们们常常认为诗歌只是古人抒发感情,或者应付考试的一种文学题材。其实不是的。诗在古人的生活里边,广泛地存在,用途很多。
有时候,诗歌就是书信。比如说元稹和白居易相隔两地,他们就经常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友人的思念。有时候,一首诗歌就是一份礼物,代表着对友人的祝福,也很多时候缓解了文人的囊中羞涩。更多的时候,诗歌好像有人的思念,诗人试图用这些诗歌展现自己的风采,敲开考官们的大门。像这样的诗歌,后人称之为干谒诗。
在目前中小学的课文里,最出名的干谒诗恐怕就是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为了求得考官的认同,打开这科举之门,古代仕子们也是蛮拼的,还把自己比作了刚刚进门的小媳妇,连文人的面子几乎都可以不要了。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Ⅰ里的诗歌鉴赏也出了一道干谒诗: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这首诗在我们平日做训练的时候,把学生都吓蒙了。他们根本读不懂诗歌在讲什么。
有个别同学上网去查了这首诗歌的赏析,回头悄悄的跟我讲:“老师,我觉得这个人真是矫情啊。他心里面这么想着要去考取功名,也想得到考官的推荐,但是在诗歌里面他又很清高的把自己放在了垂钓岸边逍遥隐逸不强求别人推荐自己;你对我施恩,我还要挑着来受的这样一个心态里。我估计,他是找不到人来推荐他的了。”
学生能说出自己的想法,应该是很值得鼓励的。虽然他的想法有点偏执,并不正确。但是从这个天真的说法里边,我们也能看到古代的考生面对能够决定自己命运的科举考试时,他们的内心是多么的彷徨,多么的憋屈。
从另外一个方面,我们也可能以通过这种诗歌来还原古代科举制度里边曾经出现的种种畸形,去推测当时的考生痛苦煎熬的心路历程,而警醒我们自己:要让自己避免堕入这样的尴尬当中,那必须要提高自己的实力,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余地。
以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