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往往会忘记,在这个世界上,谁都不可能拥有一切。我们面临的只是选择。
---H.马修斯
《决策的智慧》第九章,题目是“有意识地选择最佳方案”。
根据科学研究数据显示,一个成年人,每天大概要做70次选择。
这些选择小到今天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大到工作上应选择A方案还是B方案,我们理所应当的希望,每个决策都是最佳的。
那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怎么样才能选出最佳方案呢?
作者大概谈了这几个重点。
1、早期决策至关重要
书中有这么一句建筑行业的俗语:所有重大错误都是在第一天造成的。
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有一句相关的俗语:地基不牢,地动山摇。
这两句俗语都表达了一个浅显易懂的含义,如果开头没有开好,那基本就代表这个工程失败了。
这两句话在日常生活中也同样适用。
但是,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人们更多地把重心放在了追求效率而非质量上。
“快”的地位似乎已经超越了“好”。
一些心灵鸡汤也一再向人们强调,“凡事先做了再说。”
可结果也显而易见。
后期补救的成本远远大于最初省下的成本。而且,补救一次就一定会有第二次、第三次,得不偿失。
比如家里装修这个事。
客厅里没有安装足够多的电源插头,基本电器还凑合,再买张按摩椅就发现没地方插了;
卧室里的顶灯不是双控的,大冬天要从温暖的被窝里爬起来去关灯;
衣柜设计的倒是挺花哨,用的时候才发现好多东西都装不下;
卫生间里瓷砖贴好后没有进行试水实验,洗澡的时候水半天都漏不下去。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种体验吧。
这就是早期决策的重要性。
与其事后补救,不如事先控制,因为事先制定正确的决策要比日后改正错误更加方便易行。
2、努力程度应与问题的重要性成正比
作者给出了一个买车的例子。
假设你要买一辆车,需要从本田雅阁和丰田凯美瑞中选择一个。
无论是从交通工具的广义角度、车辆的性能特点、又或者购买之后对你生活的影响来看,这两款车都相差无几。
但事实就是这样,往往面对两种非常相似的物品,我们的“选择困难症”就犯了。
你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这个选择,你付出了许多努力,得到的却不一定是最佳的那个。
所以,明智的决策者应该知道,如果选择对象在价值上相当,选择哪一个就不那么重要了。
他一定会为更为重要的、选择对象大相径庭的决策积蓄力量。
书中还举了一个“备胎”的例子。
为什么车上都要带一个“备胎”?
你真的用的上吗?
真的有必要花这个钱吗?
而且它又重又占位置,还会让车子在拐弯、急刹的时候消耗很多能量。
那如果不带呢?
就不说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乡间小路上,哪怕是在车来车往的大马路上,如果爆胎,你将花费多少拖车和修理费呢?
还有因为爆胎耽误的事情成本、你晴转阴的心情、还有着急冒出的汗水。
所以“备胎”的作用就是给自己留一条后路。
有对比,人们才能更快做出抉择。
通常来说,如果一切顺利,选择权就是未来获得某些机遇的权利,如果事情不顺利,选择权就是一条逃生路线。
选择,要挑重要的事情来。
3、做一个优秀的人,期待好运的降临
我们总说“越努力,越幸运”。
也都知道“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但是,一些人停步在黎明前夕。
还有一些人,刚出发就放弃了。
他们把登上金字塔顶端的人归纳于“运气好”。
也习惯在看到人家努力往上爬时,嘲笑他们“呆”。
这一切,都是给自己的懒惰找理由而已。
有一年单位公务员招考,录取三个,报名了几百个。
一个男孩笔试面试后,总分排在第四。
按常规的,他落榜了。
但生活给他送了一份大礼。
第三名因为另有规划,放弃入职了。
于是,他幸运地被录取了。
相信很多人听到这个事情都一定会说,他就是运气好!
但如果他不是先通过努力站在第四名的位置上,就算前面有人下来也轮不到他啊。
所以,当你先优秀了,才会有好运气。
书中举了一个布莱恩的例子。
他刚刚从事咨询工作时,买下了一套房子。
但由于咨询行业遭遇萧条,他的事业几乎陷入困境。
可另一方面,房地产却疯狂增值,几年后他卖掉房子,获利十万美元。
这个时候大家会说,他做了一个英明的抉择。
可事实上,英明的决策定义是,即使再来一次,或者再遇到相似情况时,你仍然会选择反复这样做。
所以,只有当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时,你才可能做出英明的决策
而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唯一的方式就是你足够优秀。
在这一章的最后,作者给出了几条原则,它们有助于你做出英明的决策。
1、事前深思熟虑,事后才有巨大的回报。
2、在不涉及道德问题的情况下,选择能产生最佳结果的方案。
3、制定决策时不要寄希望于“运气”。
4、努力程度应与问题的重要性成正比。
5、对于设计选择权的决策要慎重考虑,确定有意义时再去购买。
6、许多决策需要思考不同的选择结果发生的概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