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女儿一起看电影,是一个童话片:《昆虫总动员》,全程一个字都没有,只有画面:风掠过山野,蝴蝶飞过花丛,霜露打落秋叶,黑红蚂蚁正在搬家……
女儿突然来了一句:哇,好梦幻啊!
4岁多的她,在用词上面,总是给我很多惊喜。这种梦幻之境,她一下子就用心捕捉到了,并且用语言表述了出来,真是一个有强大感受力的孩子。
我也常常能沉浸在这种梦幻之境里,尤其是在读诗词时。
前几天,我写了一篇读书笔记,《我们为什么要读诗词》,很有条理地列出了很多理由:比如说熏陶自己的情绪呀,培养自己的语感,建立和文化的关联……
但是现在我又要推翻了,那些理由讲给别人听还是可以的,但如果真的是为了这些,为什么又非诗词不可呢?任何一本中外名著是否都有这些功用呢?
诗词无可替代之处到底在哪里?
昨天傍晚的时候,我陪女儿在读诗,最近每天都陪她读诗,真是美好的享受。我们翻到了辛弃疾的一首《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平板上边唱边读,缓缓的音乐流出,我一下子被卷入到了一个清醇的梦幻之境,没有任何时间差。
在诗词音乐里,我一下子定格住了,走进入了青青草下的屋檐,满眼含笑的看着三个孩子,人生也像进入了一个诗境。
这样的画面在今年这个春节经常发生。从初一到初六,每天都带着孩子们出去爬一座山或者去看海,老大抱着老三,老三拽着老二,然后在暮色苍茫中,一家人往山脚下赶……
我瞬间明白了,诗词对于我们每个个体的意义,是一种美学意义上的生命唤醒,唤醒内心中最真实的自我,唤醒最幽深的情感,唤醒与天地日月清风明月同在的灵魂……然后那个庸常的平常的“我”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进入了一个非常美好的梦幻之境。
这种境界,非中国古典诗词不可,无可取代。
我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的梦幻之境,不然,为什么有这么多美丽的诗词扣动着我们的心弦?我们的古人,与高山同仰,同白云同卷,抚孤松徘徊,抱明月常终,用最优雅的旋律,最铿锵的音律,对琐屑生活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超越。
我们要做的,只是要慢下来,静观内心,打开心扉,遇见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