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笔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几乎未曾想过要为这部电影写些什么。
毕竟它虽然让人觉得压抑,但未曾经历总觉得太过夸张,也许这才是真的社会,而我迟迟未落笔也不过是想对这个冷漠而功利的社会再多一点期待。
蚯蚓女主子若的设定很真实,因为母亲早亡,父亲脑瘫,所以她比一般人家的孩子更早地成熟,也有更强烈的自尊心。当然,逐渐长大的她也有着青春期少年的虚荣心,会拼命地跟辛苦劳累的父亲要钱来满足自己的小虚荣,会在同学问及父亲工作的时候编造一个看起来显赫的身份,也会在和同学逛街的时候偶遇摆摊的父亲时试图回避。
但即便如此,父亲依然是她心中那个不允许任何人侮辱和伤害的人,是最最重要的亲人。
如果没有渣男的存在,姑且让我先这样称呼他,子若可能不必遭受后来那么残忍的伤害。看电影的时候,弹幕里很多人说女主傻、不自爱、那么容易就被人睡了,诸如此类。她固然做的并不那么对,但是作为一个刚刚从小村庄来到首尔的少女,作为一个没有母亲父亲脑瘫的少女,作为一个家境贫寒突然置身一堆富家小姐公子的少女,在面对自己爱慕的学长的突然表白,她又如何在那样一个情场老手的眼中辨别真伪,又有谁来教她作为一个女孩子要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
她终究,也不过是一个才十五的孩子啊。
面对惠善的欺侮,她并没有像我们熟知的校园暴力事件主角一样忍让退避,她反抗过,甚至在惠善欺负她的时候将惠善打伤,就像网络上很多人说的“逮住一个打一个,打死一个是一个”,但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啊。最后,她因此从被害者变成施暴者。
如果说整部剧给我印象最深的地方,不是子若被欺负,不是爸爸的无助,而是,惠善的母亲以权势压人,威胁其他人指证子若的“施暴”行为的那一瞬间。
有这样的母亲和家教,惠善会长成不顾他人的恶毒女生也不是意外了。
其实故事到这里,子若退学,找一份兼职,远离那些可怕的人,和爸爸过平淡的生活。大概是最幸运的结局了吧。
若你还在 这世界该有多美好可是,子若骨子里的倔强让她没有办法接受这样不公平的对待。所以在准备司法考试的便利店长的帮助下,她向教育局递交了申诉书,也是这封申诉书最终将她推向了毁灭。
因为权势、金钱、地位,教育局和商人勾结,最终学校也不过只是收到了一通无关痛痒的警告电话,那些施暴者也并未受到任何惩罚,反而找到子若家,对子若实施轮奸并拍下视频。一次又一次以视频相要挟逼迫子若顺从,为了爸爸不受到伤害,子若一次次妥协,一次次忍让,最后竟被逼援交。
终于,再也无法忍受的子若在一个雨天选择了自杀。
如果子若的日记本没有被发现,爸爸可能会在度过一段漫长的痛苦期后,怀着对子若的爱独自在这苍白人世默默地活着。那些应该被惩罚的人也会披上全新的华服,继续过他们光鲜艳丽纸醉金迷肮脏不堪的生活。
爸爸是以怎样的心情看完子若的日记的呢?愤怒,愧疚,还是心疼?
我想,都有吧。
爸爸虽然脑瘫,但他对子若的爱不比任何一个正常的父母少。愤怒自己视若珍宝的女儿被人如此残忍地对待,愧疚作为父亲的自己没能及时发现女儿的异常没有保护好她,心疼女儿一个人默默吞下了太多的委屈和痛苦。
抱着女儿留下的日记,脑瘫的爸爸一步一颤地走遍了他所能想到所有可以帮助他的地方。可是没有人愿意帮助他,学校被权势者一手遮天,警局以子若生前多次援交断定她不是什么好姑娘……求助无门的爸爸选择以自己方式来为女儿讨回公道,以一种最决绝悲惨的方式来守护女儿最后的尊严。
既然法律不能给予“我”公正,“我”就只能动用私刑。
三个欺负人的女生被泼了硫酸,四个强奸了子若的男生被杀死当作鱼饵吊在湖里。
但其实,爸爸也不过是想听到他们一句真心的道歉。老实说,看到这里真的有一种大快人心的感觉,但之后更多的还是悲哀与无奈吧。当法律成为一种摆设,社会被权势者操控,毫无背景的我们要如何生存,又谈何公正。记得在剧中有这样一句话,原话记不清楚了,大致是说“我们是未成年,你不能把我们怎么样”。什么时候,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成为他们逃脱惩罚肆意妄为的庇护了?
起初,我一直不懂为什么叫蚯蚓,我以为是说子若,可是后来,我更愿意相信是在说那些依仗父母权势而胡作非为的人。他们依附背后的父母,不管被切割成多少段都能好好地活下来,但最终还是沦为鱼饵。
这是一出悲剧,足够惨烈,也足够真实。
校园应该是一个很温暖的地方,没有社会的险恶,也不必终日勾心斗角地活着,没有无法承受的伤痛,也不是被权力操控的地方,只是我们寻求知识的场所。可是,什么时候它开始变得我们都不认识了呢?
愿这悲剧不再上演,永远都只是故事。
最是翩跹少年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