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让书籍成为永远的行囊

让书籍成为永远的行囊

作者: 静水流深l | 来源:发表于2016-10-08 15:28 被阅读0次

           但凡有需要在外面过夜的行程安排,出差旅行、探亲访友-----我都习惯在背包或行李箱里放上一两本书,这已经成为我多年的习惯。有时候行程很忙,书会被原封不动地带回来,即使这样,如果不装上一本书,就会觉得行李不够完整、厚重,心里便会隐隐有些不安。

           网载,中国18~70周岁国民人均阅读量为每年4.39本,而犹太人为64本。而其中自称爱读书的约10%左右。也许数字有一定误差,但是国人读书越来越少,却是不争的事实。

           我汗颜,以前自诩还算爱读书,现在却不敢确定自己是不是还属于那10%,之所以话说的不是很有底气,是因为这一两年来读书算不上多,太多传媒娱乐,太多资讯渠道,让唯恐落后的我们匆忙追赶,随时拿起手机,联上网络,就忘了一卷在手的那种从容淡定和享受。

           回忆自己的青少年时代,读书算是奢侈的消遣,同时也是最好的消遣。那时候,一切资源匮乏,一台只有几个频道的九寸大小的黑白电视就是一个居民大院的宝贝,看电视绝不开灯,黑乎乎的屋子和院子里就挤满了大人孩子。因为家里只有父亲一人工作,却要养活一家六口 ,所以电视肯定是没有的,书就是我唯一的宝贝,但自己买书的时候很少,我记得有一次因为想要一本《宋词札记》,而母亲却因为觉得书太贵没有给我买,我就一个人窝在墙根下狠狠地大哭了一场。所以,如果哪一天能跟母亲要五分零花钱,到街头的小人书摊子上,和摆摊的老人磨上一磨,五分钱能看三本小人书(通常是两分钱一本),那就是一个美好无比的下午。

           及至读了师范,有了图书室,心里那个狂喜啊,真的差不多就是跑的最勤的那个人,有时候中午借一本,晚上就去换另外一本,枕头边的手电筒,就是专门为熄灯后看书用的。摘抄好词好句的本子更是必不可少,因为喜欢宋词,在正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龄里,我把那些强说愁的新词抄了满满三大本, 还要再点缀上几丝细雨,几片落叶,几滴眼泪什么的,那时候看来,自己抄录的那几个本子,不啻于世上最珍贵的书籍。

           可是,有多少如我一般曾经那么喜欢读书的青春少年,为什么在长大后,在买得起一切书后,在随手就能拿到书后,却离它越来越远了呢?

          或者因为诱惑太多压力太大,我们很难再享受一茶一书一知己的从容淡定,或者是欲望太强索求太盛,很难再有春赏百花秋赏月的恬静平和,渐渐地,我们看书基本上是出于功利之心,所以内心再也不能平静,渐渐地,因为觉得读书浪费了时间耽搁了做事赚钱,所以我们放下了书本远离书香。

            忙,或者是最能拿的出手的借口和自我安慰的良药,可是借口永远只能是借口。

            床头可放一本书,睡觉前翻上几页,在宁静中入睡;案头可放一本书,偶有的空闲,就把读书当作小憩;包里可放一本书,等人坐车,点餐等菜时是极好的消遣------这样一个月下来,读两三本书是绰绰有余的。而且读书不应该挑挑拣拣,一般小说读起来是轻松的,但其他书籍也需涉猎,就如吃饭一样,太单一难免营养欠缺,所谓开卷有益,正是如此。

            古语里关于读书的句子很多,也很美。比较著名的有“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等等,说一个人有“书卷气”是对他的赞美,身居“书香门第”,可以马上让清贫的人傲视富贵豪绅,小说戏文里的男主角更往往是被称为“书生”的青年-----可以看出,读书是中国传统文化里非常隽永的意象,同时也被视为绝对的正途。 应该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有失偏颇的,但谁也不敢说不学习不读书是正确的,可见,读书、学习是人类发展、进步的基础,更是我们修身立身的最有效的方式, 捧一本书,静下心来,我们应该证明,这仍然是个读书的时代!

            我愿书籍,成为我永远的行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让书籍成为永远的行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dbuy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