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我不是药神》太火了,朋友争先恐后去看,订阅的公众号铺天盖地席卷而来的各种延伸评论,让人慌的不知所措。不喜剧透又喜欢看影评的我,只有挤出时间来,观摩一下,至少可以点开各路公众号的文章而不惧路边社的消息了。
谁知看的过程中已经有隐隐不安的情绪,害怕是一部不可接受的结局。原以为的喜剧背上了沉重的社会命题让思想负累不堪,即便搞笑的梗呈现的幽默也变得越来越黑色。
工作之余生活的打开方式是以摆脱压抑为目的的,内心戏丰富的我,实在不愿再过多的了解现实的苦难,不自觉地去承担现实的沉重。
观影更多的是考虑如何享受哈哈一笑的轻松,娱乐的化解自己的负面堆积。可是眼看着剧中人物一一为生活所迫,或无能为力的挣扎,或豁出性命解锁,一颗心不由滑向无尽的深处。
剧中主角的变化就像一个人的一生。每个人的成长过程经历年少的懵懂、掉渣的青春,最后在一记又一记持续击打的伤痛中成熟,随着生活的真实面纱揭开,丝毫毕现的客观反映,令主观认识到好与不好。
人人内心背负的责任,不论怎样,终将卸去。没有失去哪有获得,失去的越多、代价越大,获得会多,但失去的已然逝去,反而已不再重要。在每一个获得的面前我们都有内心救赎的呈现。
每个人从无到有,再沉寂湮灭,是世间的客观规律。得病去世其实也是自然规律的一种,但是当这个病可以治,只是可以昂贵而漠视生命的尊严时,我们会认为自己是被本不应有的昂贵剥夺了生存的权利,代价难以承受。这时社会资源向权贵倾斜,底层的无力感让同等环境或离环境很近的人滋生不安。
药企与国家层面的谈判,勾勒出阶级的鸿沟。没有纳入医保范围内,是不能保证所有得罹患疾病的人都能看得起病的。个体对待药企是无力的,有力解决的却不作为,令人无奈之下心情更加恶劣。
生的权利需要博弈,博弈也意味着妥协。相互之间没有最优方案,只有次优的选择。
药品专利制度是目前现阶段社会我们能够找到次优的保护创新的机制,和许许多多优秀的制度一样,它当然有代价。它的代价就是在专利保护期内,原研药的价格非常昂贵,那些贫穷的患者很可能负担不起药费。
有钱人能够支付的起药费,获得了救助的机会。但穷人的患者却并没有因为药物的发明而变得更差。所以人人生而平等是个伪命题。
电影《我不是药神》素材来源于生活,也有解决之道,这让我们可以不必求解其结局的走向。只是,人的命运如能真切的知道是不可能的。
就像电影《天注定》里一样,主角们身上最大的影像呈现就是身不由己,他们也不知道自己怎么就一步步走入绝境,终于不归。
早知道这片子这么沉重,我是不看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