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没读过书, 更谈不上会计算。
但在母亲的心里,有一个算盘。上下拨动,动作迅敏,算珠得数,附之生活。
1
母亲不识字,但那时记忆力挺好,现在是一年不如一年了。
自我记事开始,母亲便经常跟我叨叨——
你三伯在我们要建这房子的时候,卖了一只牛,凑了一百块钱给我们;
你姨丈每一次从香港回来,都会拿钱给你们几个,帮补读书报名的费用,你们长大了一定要记住;
你很小的时候啊,爸妈没办法带你,就把你托付给了你姑婆,是她供你吃穿的……
有时她会拿出一个小本子,让我帮她写字,然后记上一些数字。那上面,都是在我们家境不好时,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和所给的钱的数目。
后来,我们家慢慢生活好起来了,也常有帮助别人的时候。但母亲却从没拿出小本子,让我记上,哪些人拿过我们家的钱。
母亲的算盘,总是没有算自己付出的那一份。
2
前几年,父母亲在城里跟我们一起居住生活。我与妻子的工资虽然不高,但应付生活也没问题。
家里四个大人,两个才几岁大的孩子。妻子每天买菜做饭,虽然辛苦,但总有一些数字,算得不对。
每次买五条鱼,孩子两人一条,大人每人一条。结果,一顿饭下来,总剩下一条鱼。
一次晚饭,买了三十块钱的鸡肉,结果剩下四分之一;于是下一次改为买二十块钱鸡肉,结果又剩下四分之一。
别看鸡毛蒜皮,微不起眼,生活如此这些,更见算盘真章。
细心一看,母亲每次硬是“要挟”着我的父亲,两条鱼只吃一条。吃鸡肉,又是如此算数。
母亲说:留多一点,给孩子吃,他们喜欢吃。
我说:孩子还小,吃不了那么多。你们二老吃得少,怎么可以?!
母亲说:孩子要长身体,我们两个老人,又没什么用,吃饱就好。
……
我说不过母亲,说轻了,她不答应,说重了,她要生气。
我干脆让妻子每次的菜多买一些。因为,只有菜多了,母亲的算盘才能算出自己的那一份。
3
孩子慢慢长大了,岁月也调高了母亲年龄的数字。
孩子可以自己上学、放学了,母亲又拉着父亲,要回家乡居住。
我虽然不大放心,但想到很多老人家确实不适应城里的生活,还是住在家乡舒适。况且,家里有车子,可以经常带孩子回去看看,也便不再反对。
母亲经常与孩子通电话,我就知道,母亲又在敲打自己的算盘了。
这不?这天刚听孩子说吃了热狗,好吃。等到我们回家乡时,她就笑憨憨地拿出几包热狗,让我们带回城里,有空弄给孩子吃。
我说,这些东西超市都有,而且比较便宜,生产日期新鲜,还不怕买到假货。您以后别买了。
母亲嘴上答应,相同的情景却定又重现。有两回,买到的东西还是即将到保质日期的。
时间久了,我也就由她去吧,只要她高兴。说得再大声,也没她的算盘拨得响亮。
或许,每一个母亲,心里都有一个算盘。
我们用内心精细到小数点后的数字,放在社会这个大熔炉的天平上核算,总认为母亲算错了。
其实,母亲的算盘,从来没有算错。
母亲心里的算盘,没有对等的公式,没有平衡的线条。但却计算出了人间的暖,盘点出了血肉的爱。
愿那算盘算珠的声音,永远响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