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玩笑是这么说的:
所谓幸福就是自己的收入总比妹夫的收入多20%........
关于“比较”,比较是相对的,相对是永远没有尽头的。
很多时候,比较就是一个大坑,说得再干脆一点,比较就是陷阱。
有个很不幸的事实:
所谓“成长”,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就是不断把别人比下去的过程
如愿把别人比下去了还好,若比不过,那就很痛苦了——“自己被比下去了”,是很多人真切感受过的“不幸”。
在单个维度上,比的是长度;
在两个维度上,比的是面积;
在三个维度上,比的是体积;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中国的金牌得主,今天的人们还能记得几位?
李宁,郎平,李玉伟,吴小旋,曾国强,吴数德,陈伟强,姚景远,周继红,许海峰。。。。
当然,绝大多数人都知道李宁和郎平,可剩下的呢 ?
为什么李宁和郎平最终看起来(事实上也可能是)更为成功呢?
他们都是在自己曾经做到最好的维度之外,开拓了一个甚至多个维度。
假设在单个维度上做到最好的取值是100.
在1个维度上,最高值是100;
在2个维度上,哪怕分别只取值50,“面积”也已经是2500了;
若在3个维度上分别取值50,那“体积”是多少?125000;
这就是“多维度打造竞争力”策略,但是在这个策略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窍门:
你要在至少一个维度上足够突出
很幸运,无意识当中,我在工作上使用了这个策略,受益匪浅:
2014年4月份参加工作后,除了工作,下班后的活动包括:看虚构类小说和美剧,约朋友逛街吃饭,逛南京景点,去健身房运动。每周都会把自己的时间提前安排好,觉得自己的生活很充实丰富。半年后,开始对每周每个月都差不多的活动有点厌倦,现在看来更庆幸的是,我觉得这些业余活动并没有对我的工作提升提供什么帮助。
后来,在一次回老家的高铁上,坐在我旁边的一个女生,一路上都在和客户、老板在打电话,全程英文交流。到我们老家的车站,我下车的时候,她也收拾东西下车,还给她妈妈打了个电话,用我们家乡话告诉她妈妈她到站了,原来是老乡。我开始反思自己,曾经想学好英语的梦想哪里去了,曾经想学好英语周游世界的梦想哪里去了,被工作和社交占用了大部分的精力,早就把英语丢掉了。
还好,对于感兴趣的事情,我的执行力还是比较强的。回到南京后,我立刻找了一家口语培训机构,开始学习英语。学费2.1万,时长两年半,我当时一个工资才6k,相当于我4个月的工资。就这样,开始了学习口语。工作日,一二四晚上加班,周三和周五的下午6点,下了班就往新街口赶,从7点上到9点10分;周六和周日的下午也泡在培训机构学习,有时候周日一天都在那里上课。
进步总是在无意识之间,慢慢的,学习口语半年后,从开始不敢张口讲话,到后来课上主动回答问题。最重要的是,讲英语的时候,不怯场了,即使说着说着卡住了,也能用简单一些的句子完成表达。
学英语的过程中,总是有人问我,学英语有什么用?
其实我也不知道学这玩意有什么用,学费还那么贵。但我只是想讲一口流利的英文,特别羡慕那些用英语自信表达的那些人,觉得他们特别酷。所以,无论刮风下雨我都去上口语课,靠的不是坚持,是兴趣爱好,是对讲一口流利英语的崇拜。
后来,开始经常出差,英语学习也断断续续的。刚开始是国内差,出差出的多了,从小白也慢慢被锻炼成了业务骨干;后来,又被派到日本,去做测试。在我们的测试团队中,我属于测试人员的角色,只负责测试操作就好了;由于客户的要求,紧急增加了一个为客户演示产品亮点功能的任务,正常来说,这个任务应该是市场部同事的职责。他们英文好,但是他们对产品技术方面的了解不是很深,由于时间紧急,也没有太多的时间给他们学习产品技术知识。领导担心他们讲解的不到位,因为我是测试人员,对产品的技术最了解,所以领导就找到我,问我能不能用英语给客户讲解。
此时,是我工作的第三年,学英语已经学了2年了,已经学完了初级和中级课程,虽然断断续续的,但是简单的聊天还是没问题的。所以我就说我可以尝试一下,在市场部同事的指点下,不断的演练英文演讲稿,经过一个星期的不断纠错语法的锻炼后,最终我作为主讲人员,边操作边用英文给客户讲解,最后在整个测试团队的努力下,给客户呈现了一个完美的演示。最终,为公司争取到了后续继续合作的大订单,被公司授予“2017年个人突出贡献奖”,很荣幸,我是最年轻的的一个获奖员工。
现在想想,当时为什么在由十几个业务骨干组成的测试团队中,我(年龄最小)能脱颖而出?
因为2016年经常出差去做产品测试,在技术方面,对产品技术的了解程度超过了80%的同事(80分),已经从小白成长为了业务核心骨干;在技术这一个维度足够突出;另一个维度:英语,这是大部分人的弱项,我的口语虽然不太好,勉强能打个60分,这两个维度综合起来,我的分数4800,大大超过了只在技术方面单一维度有发展的前辈同事们,即使他们是99分,我的综合能力也远超了他们。
所以,这是多维度低分相乘得到高分的结果。
大多数人之所以不肯跨出所谓的“舒适区”,只不过是因为不知道还有“多维度打造竞争力”这样的策略——如果根本不知道这个策略,当然就不会知道它的好处,所以才那样待着。
每次跨界,都是给自己拓展一个新的维度
看到跨界的机会,要一把抓住,不能错过。至于那些冷嘲热讽嘛,就像刮风、下雨一样,只不过是一种“自然现象”,不必挂怀。
因此,处处平庸肯定是不行的——你至少要在一个维度上足够突出,不求处处突出,但起码要在一个甚至多个维度上处于相当优异的位置,在这样的时候,多维度的意义就开始以几何级数增长了。
在多维度竞争的过程中,如果你能在每个维度上的水平都超过了及格线(超过了这个维度里60%的人),那就很了不起了
知识改变命运,思考当然也会改变命运——这绝对不是空话;
成功已经代表过去,更重要的是不忘初心,继续成长,坚定的活在未来,努力实现定下的梦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