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大门口与学生拍手,得以有机会长时间站在同一个地方,静观这些年龄胖瘦不同、形态神态各异的孩子们,触碰他们的小手,观察他们的小表情,揣摩他们的小心思。
拍手结束,眼前依然晃动着孩子们张张充满稚气的脸庞。就拍手这一件事,脑海中不自觉地将孩子们分为了三类:不愿意不敢拍手的、可拍可不拍的、愿意拍手的。
我感觉有小部分孩子心理上是不愿意或不敢与老师拍手的。不是他们没有看到拍手的老师,反而是从踏入校门的那一刻,他早已准备好了:我不拍手。所以,他们的目光没有一个与老师的目光进行交流的,而是目不斜视,远离老师,径直走过。我猜想这些孩子应该是较内向的,不愿主动与人沟通交流的,小小的一次拍手对于他们来说是需要进行很大的思想斗争的,也需要足够的勇气的。干脆视而不见,漠然飘过。
一部分孩子的心理是可拍可不拍的。我感觉这部分孩子的内心是想与老师拍手的,但具体拍不拍手,得视情况而定。他们往往是跟随人群走到老师附近的,如果老师的目光能与他的目光进行交流,他就第一时间伸出自己的小手与老师拍一下,如果恰巧人多,老师没有与他有目光上的交流,那他就自然路过。只要观察到这一类孩子来了,我尽可能的与其进行交流:或报以微笑,或目光对接一下,或说一声“你好!”或主动把手拍向他。相信拍手之后,孩子的内心是受到鼓励的,是喜悦的。
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是很愿意与老师拍手的。进入校门,他们的目光便锁定了正在拍手的老师,腾出一只小手,早早地做好拍手的姿势,步伐加快,目标明确地奔向老师,与老师手掌相触的那一刻,伴随着一声清脆的“老师好!”如果人比较多,他会逐一等待,直至完成与老师拍手这一动作。拍过来的小手有大有小,有胖有瘦;有热乎乎的,有冰冰凉的;拍手的力度,轻重不一,有的孩子小手软软的,动作轻轻的;有的拍手力度不大不小刚刚好;有的则力量超大,把老师的手拍得生疼;更有调皮者,瞅准了,跳起来与老师用力一击,仿佛用上了全身的力气,把老师拍得身子都摇晃,每当这时,我总是笑着说声“坏蛋”,然后看着他面带狡诘的笑容心满意足地跑过。
一孩一世界。一次拍手,一次交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