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有写小说计划的人,而且是初级入门者,自然会犯一些初学者都会犯的错误,比如不喜欢写提纲。刚开始为了强迫自己每天坚持写两千字,所以根本没有顾虑什么所谓的提纲,只觉得边写边思考就好了。结果写到七八万字的时候,感觉自己真的写不下去了,感觉就像一盘散沙,兜也兜不起来。完全写不下去了,只能割舍放弃了。
小说的写作其实就像是一栋高楼大厦的建筑,需要牢固的地基,这些地基用小说的骨架这本书里面的描述就是要有一定的背后的故事,人物的性格思想的形成,总是存在一定的原因的。这些事情也是他后面做出选择,如何看待每件事情的原因和动机。
一栋高楼大厦的建立之前,都必须要先走图纸,从概念,到方案,到施工,一步步深化,小说的构建也是如此,必须先有一个大纲,然后是细纲,再到每个场景的描绘和设计,人物的言谈举止,慢慢扩展开来,形成一部小说。如果没有这个大纲和骨架作为支撑,仅仅靠场景和故事,那么在逻辑上面可能不堪一击,对于情节的铺设也只能平铺直叙,毫无波澜。一部好的小说,绝对是在细节和逻辑上面都经得起推敲的。
无奈在写了八万字后,我只能忍痛放弃,因为实在写不下去了,情节乱七八糟,衔接不上。只能先把它丢在一边,准备理清楚思绪之后再第二次动笔。我当然意识到写大纲的重要性,只是不知道如何下手,因为每一次修稿,感觉都是在重新开始,又有新的创意和思路。
看到《小说的骨架》这本书后,可以说是让我茅塞顿开。对于写小说大纲这件事情,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认为就是一板一眼条条框框,人物,情节,场景,事情,要把这些一步步列清楚,而且回不了头。其实就跟小说的写作是一样的。这样子不仅剥夺了探索的乐趣,而且变得没有创造力,在写完大纲后,突然感觉对写这篇小说已经失去了兴致。
另外就是写大纲浪费了太多的时间,有这些时间不如直接写作创作,这样至少不用再回过头来重新思考一遍。
作者认为,写大纲好处在于,可以保持小说的平衡性和连续性,避免走入死胡同,预先铺设线索。提升节奏感,更好的视角选择。保持人物的连贯性,提供动力与保障。
说到底写提纲的时候至少可以让你付出最少的成本悬崖勒马,不然等到初稿出来,再重新修改的成本就很大了。
小说的大纲有以下几种写作方法,比较常用的是线性思维法,写下小说的主题,再加上其他话题。图像型提纲,演员表和相关的环境图片,可以启发自己的联想。地图提纲,根据不同的地点和环境,构造情节。最后一个是评论法,用第三者论述的方法,想象自己是一个评论家会怎么看待这篇小说,这下自己想要看到的东西和评价。
写大纲的第一步是雕琢好小说的前提,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风格和方向。所有小说都源于一个前提,所有前提都源于一个如果。用如果问句可以最大地挖掘出小说的潜力,扩散自己的想象力。
除了向前提发问外,还要问一些常规性的问题。小说情节中有哪些重要时间点?(列出4到5个)能不能想出两个两个以上的因素,来说明这个时间点的复杂性?时间点的复杂性会不会让人物感到不自在?这些复杂性会不会对背景提出新的要求?谁是小说的主人公?激发事件对谁的影响最大?人物是否面临两个以上的难题或困扰?哪一个为冲突或戏剧化提供了最大可能?这一难题对其他人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坚持反思,从各个角度出发,寻找更好的答案,探寻更多的可能,直到你穷尽了当下的所有想法。记住,这并非创造的终点,一切才刚刚开始。“充分构思一本小说,并不意味着预先知道小说的每一句对白、每一个场景和每一个激动人心的拐点。”
做好小说的示意图,也就是连点成线,所谓的点也就是各个场景,把它们全部连接起来就变成了一部小说。
首先是列出所有场景的清单,概述场景的内容。把所有可能性列出来,哪怕是愚蠢的想法。某些想不通的逻辑问题,就先划出来,后面才想办法解决。
当把这些场景都串联起来后,就变成了一部小说。
小说的核心元素,愿望,动机和目标。
人们往往会依据一个人的行动来评判他,这是因为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我们的行动定义的。然而,由于旁人难以洞悉我们动作背后的真正原因,他们对我们的评价时常会有偏差,甚至会误解我们。小说人物亦是如此。一个人的行动,在现实生活中和在作品中都同样重要。
创作出惊险刺激、与众不同的人物行动,自然会吸引读者,但如果动作背后缺乏合适的理由,读者早晚会丧失兴趣的。
人物的愿望与他的成长轨迹紧密相连。从小说开始到结束,人物可能会经历一系列的变化,其转变是追求愿望的直接结果。当然,随着小说的发展,他的愿望也可能会因遭遇而发生变化。变化是一种催化剂,会对人物轨迹产生巨大影响。你可以制作一个表格,记录人物从小说开始到结尾的变化,比较他前后的性格、行为、价值观及信念,看看它们究竟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小说最吸引读者看下去的地方是冲突,有冲突的地方才能带动读者的情绪的起伏,否则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的小说根本无法吸引读者一直阅读下去。一部没有冲突的作品,即使文笔再好,也无法引起读者的共鸣。
如何制造冲突?
这一工作既简单又有趣。当你知道了人物的动机、愿望和目标时,制造冲突不过是在人物与目标之间添加障碍罢了。
每当人物(及读者)觉得胜利在望时,作家就要想方设法让他的希望落空。(都说作家容易同主人公产生心理认同,但事实上,我们总站在反派人物的阵营里,为他出谋划策,帮他击败主人公。)
冲突主要有以下的构造方式,人物冲突,意料之外的情境,惊险刺激的情境。内在冲突和在外冲突,主人翁自己内心的冲突,以及在外价值观的冲突。制造冲突的同时要讲究平衡,这样才能让小说张弛有度。
一部小说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主题,也就是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样的价值观,世界观。读者阅读完一本小说之后,他能收获到什么。现在很多小说都像快食面一样,读过之后就忘了,根本没有表达什么深沉的意义。主题不是通过作者刻意给予的,而是通过主人公去表达的,他的思想斗争,最终行动的改变,就是一部小说主题的体现。
小说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人物,人物速写是最重要的。如何刻画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
首先是探索人物幕后的故事,幕后故事是有生命的,它将转变你对小说的粗浅认识,让你发现其深度。海面上漂泊的不起眼冰块,就这样变成了赫然耸立的冰山。有了幕后故事,我们就可以找出人物的动机。
以激发事件为跳板,激发事件意味着人物将经历天翻地覆的变化。它打翻第一张多米诺骨牌,一连串不可逆转的事件接连发生,最终带领人物走向情节的高潮。激发事件会对人物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而激发事件则由幕后故事自然引发。
探索人物的幕后故事,可以让自己塑造的人物更加立体,他的朋友家人,他所从事的职业,教育背景。在他身上发生过的一些大事件,如何改变他人生的轨迹。好的幕后故事绝不会拖小说的后腿,它只会推动小说的发展。很多人无法正视幕后故事的价值,是因为他们无法正确使用幕后故事。身为作家,我们不应低估每一项小说技巧的价值,但也不能过度使用它们以致喧宾夺主,影响了小说整体。幕后故事并不是随意安置的,在小说中自有它应出现的场合和时机。
仲马对幕后故事的巧妙应用,对我们有以下两点启示:尽早提供线索以暗示幕后故事的存在,但请等到最后一刻再揭示它。也就是说,等小说缺它不可的时候,再让它出场。简洁有力地勾勒幕后故事,篇幅越短越好。大段的回忆场景只会打断小说的节奏。
人物的采访,作者提供了一些问题清单,让你和笔下的人物直接对话,把他当成是自己的朋友,这个清单里面包含的细节很多,出生年月,兴趣爱好,家庭背景,各种小癖好,或者是细节习惯。除此之外,还可以提问其他的问题,来探索人物的内心。
畅销推理小说作家伊丽莎白·乔治指出:“透过人物所生活的环境,你揭示了他的真实身份。” 人物周边的风景、附近的环境乃至整个城市,都会对他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透过它们,你得以窥探其内心世界。他讨厌自己的生活环境吗?果真的话,他为何不搬家?他是在这里长大的吗?果真的话,这里对他又有怎样的影响?要知道,他对这些地方的表述,不仅关乎他所生活的背景,更关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营造一个合适的背景和生活的环境,让人物可以更加窥探她的内心。
写完主要提纲之后,还要写一个扩展型提纲,这个提纲主要是让你明确下小说的格式,比如你要写什么类型的小说,你所要面对的读者是谁,年龄层次。如何选择合适的视角。
搭建小说的结构,开头,中间,结尾。小说的三大基本元素,幽默感,动作,关系。
还有一种方法,是逆向提纲法,从结尾推测出过程,这样的方式更加能展示人物情节的发展。
写初稿前画好线路图提纲,拆分章节和场景,控制节奏。
做好提纲之后就可以写小说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