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任3》里面,孟云和林佳争吵后的表现,一个犹豫不想走,一个墨迹不肯留。两人这种即在乎对方,又好强不肯嘴软的矛盾,在后面两人关系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被演绎放大。对于他俩的结局,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
大多数人的恋爱中,这种冷战经常是家常便饭,但像电影里这般无疾而终的情形,似乎是过于夸张了。
我们不妨来尝试还原一下两人的矛盾历史。争吵内容和原因其实不重要,正如影片中,两人都分手了也不知道导火索是什么。所以这里也统一以“争吵”代替。
两人初交往,前几次或几十次的争吵,两人冷战多日,一般男人会服软,主动道歉然后和好如初。
慢慢地女人习惯这种“冷战-等候-胜利”模式后,会更加不自觉的提高争吵后冷战的频率。但由于男人一直是“屈服”而不是“真服”,这种勉强回应的意愿会越来越小,忍耐的成分越来越大。忍耐到达一个点,再次冷战时,男人感到厌烦,不再主动道歉。此时的女人仍在期望同一模式的结果,更不会主动认输。两人进入僵持阶段。
这种僵持会持续数日,等到男人火气稍小,女人心情稍平复后,一个看似巧合的台阶(多半是女人给的),两人和好。一场冲突圆满结束,两人再次回到相亲相爱的日子。
现实是,亲密关系是一段长期的关系。之前说的这段经历,我们不妨把他们称为小吵和大吵。如果说这次大吵最终得以善终,那么连续几年这样不断的大吵呢?有的人一次都忍不了,第一次大吵便会分手;有些人忍耐力稍强些,坚持几年两人才肯放手;还有一些人,对这种争吵习得性无助后,竟也能一起走到人生的最后。可如果仔细想想,如果两人不合适,为什么一开始还要忍耐呢?犯一次错误不够,值得用一辈子去证明这是个错误吗?
既然这样,一个合情合理的解决方案是:经历一次大吵后,如果觉得两人不和,就分手再去继续寻觅。可这世上真有那种和你未曾谋面便志趣相投,交往甚欢的真爱吗?不知道,真爱如鬼魅,也如神灵,没有办法说有,也没有办法说没有。若是坚持等待和寻找,一遍遍去追逐自己感觉很心动、很合适的人;等到激情散去,对方的缺点逐渐变得无法忍耐,只能一边哀叹一边失望而去。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等年迈的自己拖着伤痕累累的身体,即使遇到对的人,也只剩一声叹息。
忍,让我们迷失自我,没了方向;不忍,又让我们太在乎自我,不肯付出。如此看来,忍也不是,不忍也不是,似乎无论如何都难逃“孤独”的桎梏了。
在我们的演绎里,有一个隐含的条件,就是一个人是不变的,在一段关系中,自己还是自己,对方也还是对方。但在真实的人生中,一个人都将是所有经历的积分,随着时间推移,每个人都在持续发生改变。
关于这一点,我们这里简单讨论一下。我认为,一个人改变至少可以分为两种。一个是被动改变,源自于生活中的剧变。往大了说,比如家庭破碎、破产、自然灾害等;往小了说,比如疾病、搬家、转学等。这些被动的因素,大多无法被自己控制,只能去为了适应这种变化(防止伤害)而被迫做出改变。
突然的分手可以看作是这一类变化。首先是生活习惯的变化,很多两人在一起时的作息会随着分手变化,并随之带来大量的“空闲时间”。好比一个人被辞退,终日在家待业,无所事事。接着,是伴随空闲时间而来的巨大的孤独感,ta会在脑海中不断的对上一段感情回味,反思。最终,一段或长或短的时间后,ta重新建立好新的生活习惯,并重建自我后,也就算走出了上一段感情,完成了因为感情变化而引起的蜕变,感情越深,蜕变越大。
电影中的孟云和林佳,最终学会珍惜当下,勇敢放手,完成他们各自的成长,也是源于这一个过程。两人最后想通了,认清了自己和对方,虽不得不分手,却已经让自己更加懂得如何去爱。这种改变,效果明显,代价也很大。
另一种改变的方式,就是主动学习。相对第一种,这一种方式更有针对性。所谓主动,即自己改变自己,而不是去改变对方。史蒂芬·柯维说过,“一个人的改变之门只能由内向外打开”。只有自己愿意改变,才能真正改变。强迫一个人去改变,多是骗自己。亲密关系中争吵,我们的第一反应一定是“我做的没错,你怎么能这样”,吵起来后,也多是”你应该……,不应该……“这种直接的,或者是”你这个人就……“,”你总是……“等贴标签式的指责。即使对方真的不对(如果有对错的话),听到这种指责,第一反应也一定不会是承认改正,而是反驳和逃避。下一次同样的问题仍会继续,历史不断重复。
两个人在一起,各有各的品性、爱好、习惯,双方需要不断的调整自己,以找到一个合适的相处模式。有些人谈到改变,会钻到牛角尖里:对方如果真喜欢我,我就不必改变;我如果变了才被喜欢,那对方就不是真喜欢我。可是如我们一开始说的,一个人不去主动改变,仍会被时间推着去被动改变。所以前半句说明,对方喜欢的是那一时刻的你;后半句恰好说明,如果想让对方持续喜欢你,你就要掌握改变的主动权。
怎么主动呢?仍以争吵为例,如果把握以下这几个原则,一定对你有所帮助。他们分别是倾听、思考和反思。所谓倾听,有两个层面,首先要肯听,愿意放下自己的拒绝的本能,聆听对方的表达;然后才是倾听,理解对方,共情对方并表示理解和认可。思考,则是强调在受到情绪的影响,如生气、沮丧时,主动识别这一情绪,避免把情绪直接发泄在对方身上,作出理性的反应。反思,着重在事后进行二次思考,如何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每一次的争吵,是危机更是契机。争吵开始,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为了发泄情绪而口不择言;争吵过后,摒弃对错,互述衷肠,描述自己的感受,不对行为做出评判。换一个角度,伤害后静下来,互相舔舐伤口,使了解更进一步,关系更上一层,对待感情更加成熟。以后遇到相似场景,相当于一次复习和练习。通过这种争吵-修复-成长的迭代模式,不断进步和成熟,亲密关系愈加平稳,自我愈加完善。
现实生活中,争吵作为矛盾的表现,是很容易通过这种练习的解决的。但更深层次的矛盾,必然涉及到原则,三观等这种大概念。简单来问,两个世界的人,到底能不能走到最后?且听下回分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