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我知道程序员这个行业之后,就特别佩服这类人,把自己头脑中的天马行空用01世界里的xyz 实现出来,过程的艰辛自不待言,最后的0error(s) 0warning(s)就足矣犒劳无数个彻夜不眠。
我现在也不过是个刚入门的程序类人猿,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数据结构的掌握还远远不足,我也看不出来这位大神的简历中一共用了多少种编程语言,我想,无论其中哪一种都足够任何人投入相当大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实践,更不必说精通数门。
到这里,我想起了梁宏达对于李玉刚的评价:
你在他的身上找不到任何女性化的东西。
也许这么说有点苍白,换一种说法就是,对于一个把女性模仿地惟妙惟肖的男人来讲,言谈举止总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兰花指等模仿过程才有的动作,但是他没有,一点都没有,各位可以想象李玉刚在模仿和本色之间的转换练习过多少次。
学习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我一直都认为,包括在之前的感悟中也提过,一个人能达到什么样的高度,完全看他能对一件事坚持多久。
现在我想加一句话,一个人能在世界走多远,就看他的兴趣有多广泛。
现在是一个日渐细化的时代,很多东西不是到达人生巅峰之后就可以高歌“无敌是多么寂寞”了。
这一点,又使我想到了昔日的胶卷老大-柯达。
我小的时候,家里的相机用的胶卷都是柯达的。
也可能是它觉得自己占领了广大的市场,独孤求败了,怠惰了,对于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也就不那么重视了,导致了后来的数码相机技术问世,柯达随之成为历史。
这几天最火的消息就是小米公司IPO,其实对于目前的中国企业来讲,很少有专注于某一件产品的。
倒不是说觉得自己已经做得足够好,而是希望在其他领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画圈成片,形成自己的生态系统。
昨天360新手机发布,我看过测评视频,也大致浏览了网友评论。
因为配置和小米6x相近,明显互为对手。但是很多网友都表示我宁愿多花几百块钱去买小米良好的智能生态圈,也不愿意要省几百的毒瘤。
一专多能似乎是我们从小到大被灌输的个人成长观念。在学习上,各个学科平稳发展,有一两个优势学科作为带头羊,这样一来总成绩不会太差。
另一方面,还有一个水桶理论,则告诫我们尽量不要有短板,因为短板会限制我们的成长。
现在读了研究生,上了博士的同学都会告诉师弟师妹,本专业是你的优势,你要精通,但是,在学术领域,跨专业的才更吃香。
因为他具备你不知道的知识体系,了解你不清楚的运行原理。单一的知识结构可能还会束缚你的思想。
也许你只需要花20%的时间就能学会一门学科80%的知识,而剩下的20%只是则需要投入80%的时间去吸收掌握。
倒不如用这80%的时间重新学习另外3~4门新知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