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变迁,不仅造就了不同的生存环境,也形成了不同的生活习惯。
每次路过学校,上学和放学的时间点,学校一圈范围的路况总是很拥堵。我看到很多家长停留在门口,感慨万千。想当年我还小的时候,哪里有家长接送的,整个小学的学生,几乎都是自己走路的。
(一)
90年代,我所在的小城市,农村还是比较普遍而落后的,大多数家庭供孩子上学,学费还得东借西凑,和小康水平的生活还有很大的差距。
村子里的路况非常不好,基本都是泥土地面,大马路上铺着小石子已经是很好的了。至于路灯,那就更是稀罕。
我读小学那会,上学的路上基本是没有路灯的。夏秋季节还好,冬季和春季一早上学,学生都得摸着黑走去学校。手电筒呢?那可不是那个年代家家户户都有的,即使有,也不会放心交给小孩子使用。
现在想起小时候上学的经历,挺有趣。可是在当时,真的只有恐惧,只有刺激。
(二)
我们上学从来没有家长接送,一早起来,屋外乌漆墨黑,能见度都很低。家里有几个小孩的,还有伴一起上学。没有伴的,通常在途中遇上了,都会跟着一起走。
我家住在村子的外围,我上学的路程,首先是要穿过村子。这本来没什么,但关键是,那段路需要经过我们村的祠堂。小时候我的胆子很小,对祠堂以及鬼神之说有着莫名的敬畏。
所以你们可能没法想象,一个胆小的女孩子,在乌漆墨黑的清早,路过她所敬畏之处,哪怕身边还有其他人,她也是心慌慌胆颤颤的,每天清晨重复着同样恐惧的煎熬。
有些小同学还特别调皮,在临近祠堂的时候突然大喊一声,鬼来啦~所有人一哄而跑,你不跟着跑,过一会只剩一个人,那就更可怕。
后来,不知道是谁带头开辟了另一条小路,总算不用经过祠堂了。可是那条小路,也同样吓人,本来就距离祠堂不远,还要经过一片蕉林。那时候乡下还流传着这样的传说,蕉树招鬼,女鬼特别喜欢藏在蕉树里。
不管是祠堂还是蕉林,与鬼怪之说都脱不了关系。可是吧,要真是有鬼,祠堂里的怎么也是各位先祖,而蕉林的就不知道是哪里来的孤魂野鬼了。那时候的我情愿路过祠堂,也不要走蕉林。奈何大部队喜欢抄小路,我也只能跟着,我既不敢当领头人,更不敢当最后的小尾巴。
小时候的我总感叹,做人真难。
(三)
如果说村里的这段路,考验的是心灵,那么下一段路,考验的就是脚下的技术了,走的是田埂。
从村子里走出来,先是一个斜坡,有一两米的落差。下来之后就是一条几十米长的坑坑洼洼的小路,两边都是稻田。我对这条路的样子已经没什么印象了,好像最初就是田埂,慢慢走的人多了,就变得越来越大。唯一深刻的印象,就是这条路在雨季极度难走。
下雨天两边稻田水位通常会急速上升,那时候就需要淌水而过。这种情况可不像在城市里的水泥地面,一不小心就会滑倒的。夏天还好,水位高洗一洗浑身都干净,也不回家换衣服了。要是雨后整条路都是泥泞,摔倒了可不好处理的。更甚至,暴雨造成洪涝的话,这片稻田全被淹没,路是没有了。你要是糊里糊涂往这边走的话,只能重新绕路去上学。
走过这段路之后,就到了另一个村庄的范围,不过基本是不进村的,刚好在边上走过,走的都是高高低低起伏不定的田埂。走在窄小的田埂上,黎明的曙光已经撕开夜幕,视线变得逐渐清明,但你仍需睁大眼睛,聚精会神走路。我倒是没有过踩空摔倒的记忆,不然肯定是印象深刻的。
路过村庄的时候,要是惊醒了那里的狗狗,可就热闹了。我们是恨不得悄无声息就过去的。大白天的时候,偶尔还会看到有狗追着人跑,是真的咬人的。
远离那个村庄之后,就是一片荒郊野外了,周围都种着水稻、花生一类农作物。
以前人去世了基本就是土葬的,所以这荒郊野外的一路上,还零零星星能看到一些坟墓。小时候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对祠堂和蕉林害怕得要死,对这些孤坟倒是没太大感觉,也许前者气场太强大了。况且我们还有伴,谁怕谁啊,反而有种人多欺负鬼少的感觉。
(四)
上学的时候基本都是有伴的,集体放学时间,学校也通常组织同一路线的学生集合在一起,由老师带队,一起回家。放学的路上可比上学热闹多了,而且大白天的,学生们一路上打打闹闹,好不欢乐。基本从靠近村庄起,队形就完全散了,大家各奔东西。
不过,也有一些例外的学生,那就是值日生,傍晚必须搞完卫生才能离开。这个时候回家,天色逐渐暗下来。我独自回家的路上,不怕人贩子,不怕老鼠不怕蛇,就怕妖魔鬼怪。路过孤坟、祠堂或者蕉林,脚步总是不由自主地加快。但是我又矫情地不跑,自以为不能让妖魔鬼怪知道我害怕他们。装得若无其事,其实心脏在身体里蹦蹦直跳,都快蹦出来了。
回忆起童年上下学路上的经历,哪怕是恐惧、刺激的感觉,都显得特别亲切。属于我在那个时代独有的记忆,与现在新时代的小学生们所经历的,有着巨大的差异。我想,这是时代所赋予的,人们也没得选择。这些差异说不上好还是不好,各有千秋。但对于每个时代来说,也许当下已经是最好的了,我们都在奔向更好的时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