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时氏文化
资料 | 乾时考

资料 | 乾时考

作者: 叶冷随记 | 来源:发表于2018-10-11 16:12 被阅读50次

    乾时考


    齐鲁乾时之战
    注:

    本文转摘于“长歌当啸”的新浪微博,对作者的付出表示感谢。

    公元前685年春,齐国内乱,鲁庄公领兵护送公子纠归国,并命管仲率军把守住莒国通往齐国的道路,以阻止公子小白归国。当管仲军与护送公子小白归国的军队发生交战时,小白被管仲射中带钩,遂佯死,得以先入齐国继位,即齐桓公。秋,鲁庄公为助公子纠争位,再度领兵攻齐。齐、鲁两军在齐地乾时交战。齐军以逸待劳,大败鲁军。鲁庄公丢弃所乘战车,改乘轻车逃回。其御手秦子及车右梁子持庄公的旗帜,在道旁诱骗齐军,被俘。此役史称乾时之战。不久,齐大夫鲍叔牙率军至鲁,对鲁施加压力,迫使其杀死公子纠,交出管仲。乾时之战奠定了霸业开创者齐桓公王位之基。那么,乾时地望在何处,历史轨迹如何?也就成为古今学人颇感兴趣而不断探讨的课题,今试考证如下,尚望识者指教。

    《春秋·庄公九年》(前685)记载:

    “八月庚申,及齐师战于乾时,我师败绩。”

    最早对乾时作注的是晋人杜预(222—285):

    “乾时,齐地,时水在乐安界,岐流。旱则竭涸,故曰乾时。”

    乾时乃时水岐流,由此可见,寻根求源,若知乾时,需先知时水。

    《辞海》时水:

    “古水名。《周礼·职方》幽州,‘其浸菑、时’。一名耏水,一作如水。上游即今发源山东淄博市临淄西南的乌河。自临淄西北以下,古分二支:一支西流经今桓台县境西北入济水,旱时干涸,故又称干(乾)时。《左传·庄公九年》:‘师及齐师战于乾时’,即此。《水经注》称为时水支津;久湮。一支北流折东略循今小清河合缁水入海,即《水经注》时水干(幹)流。《汉书·地理志》分时、如,为二水,时水即《水经注》时水干(幹)流折而东流部分,如水即今乌河上游及《水经注》中时水支津;盖其时自今淄博市临淄西北北流一段曾经淤断。”

    《辞源》时水:

    “水名。亦名耏水如水。因水色黑,故又称黑水。其水源浅易涸,亦名乾时,俗呼乌河。源出山东临淄县西南矮槐树,北合澅水系水,流入博兴县境,北汇于麻大湖;东为小清河。《汉书·地理志》上谓齐郡临淄有如水,西北至梁邹入泲;《水经注·缁水》谓‘时水出齐城西北二十五里,平地出泉’,即指此。”

    《辞海》《辞源》仅是叙其大要。杨守敬(1839—1915)曾历经50馀载撰《水经注疏》,他认为“言水道者,《禹贡》《汉志》尚矣。其次桑《经》、郦《注》,多能依据”。

    北魏郦道元(470—527)的《水经注》对乾时考之甚详。《水经注》卷二十六淄水载:

    时水出齐城西南二十五里,平地出泉,即如水也,亦谓之源水,因水色黑,俗又目之为黑水。西北迳黄山东,又北历愚山,山东有愚公冢。时水又屈而迳杜山北,有愚公谷。又有澅水注之,水出时水东,去临淄城十八里,所谓澅中也。俗以澅水为宿留水,西北入于时水。时水又西北迳西安县故城南,本渠丘也。时水又西至石洋堰,分为二水,谓之石洋口,枝津西北至梁邹入济。时水又北迳西安城西,又北,京水、系水注之。时水又东北流,绳水注之。水出营城东,世谓之汉溱水也。西北流迳营城北,绳水又西迳乐安博昌县故城南。绳水西历贝丘。京相璠曰:“博昌县南近渑水,有地名贝丘,在齐城西北四十里。”绳水又西北入时水。《从征记》又曰:“水出临淄县北,迳乐安、博昌南界,西入时水者也。自下通谓之为绳也。”时水又屈而东北,迳博昌城北。时水又东北迳齐利县故城北,又东北迳巨淀县故城北,又东北迳广饶县故城北,东北入淄水。又东北入于海。

    郦道元对时水做了清楚的叙述,也对乾时有了交代:

    “时水又西至石洋堰,分为二水,谓之石洋口,枝津西北至梁邹入济。”由此可知——枝津即乾时,也就是杜预所说的时水“岐流”。

    乾时流域的详情,见之于《水经注》卷二十四瓠子河:

    时水自西安城西南,分为二水,枝津别出,西流,德会水注之。水出昌国县黄山,西北流迳昌国县故城南。德会水又西北五里泉水注之,水出县南黄阜,北流迳城西北入德会,又西北,世谓之沧浪沟,又北流注时水。《地理志》曰:“德会水出昌国西北,至西安入如是也。”时水又西迳东高苑城中而西注也。俗人遏令侧城南注,又屈迳其城南。徐广《音义》曰:“乐安有高苑城,故俗谓之东高苑也。”其水又北注故渎,又西,盖野沟水注之,源导延乡城东北,平地出泉。西北迳延乡城北。《地理志》“千乘有延乡县,世人谓故城为从城。”西北流,世谓之盖野沟,又西北流,迳高苑县北,注时水。时水又西迳西高苑县故城南。其水侧城西注。京相璠曰:“今乐安博昌县南界有时水西通济,其源上出盘阳,北至高苑,下有死时,中无水。”杜预亦云:“时水于乐安岐流,旱则竭涸,为春秋之乾时也。”《左传·庄公九年》,齐、鲁战地,鲁师败处也。时水西北至梁邹城,入于泲。

    杨守敬《水经注疏》对上文疏曰:

    今临淄县之乌河即时水,源流详《淄水》篇,故此《注》但叙自西安分出之枝津也。以下叙枝津皆省称时水。
    西安城,汉县属齐郡,後汉、魏、晋属齐国。宋、後魏属齐郡,在今临淄县西北。
    德会水见《汉志》。旧《志》名郑黄沟,今名丰水,又呼为朱龙河,出淄川县东北黄山。
    昌国,地在今淄川县东北三十里。
    时水枝津之道,即《汉志》如水之道。
    德会水注时即《汉志》所谓入如。
    延乡城,在今新城县东。
    高苑县故城,汉县属千乘郡,後汉属乐安国,魏属乐安郡,晋为乐安郡治,宋省。《地形志》,鬲有高苑城,在今长山县北二十里。
    时水二支,一至梁邹入济者,其流甚短,一东行至钜定入马车渎者,其流甚长。
    据济水注,梁邹城下当有东北二字,乌河旧自今临淄县西北分流,西迳新城县、长山县,至邹平县东北入济,已湮。

    古有南北二济,上文中涉及的济水,乃“自泺口以下至海,略同今小清河河道”之济水(《辞海》)。

    综上文献史料,乾时源流已明确无疑:时水自西安城西南,分为二水,其支津乾时自西安城(今临淄县西三十里)西南,西迳东高苑城(今高青县高城)中而西注,又西迳西高苑县故城(今邹平县苑城)南,西北至梁邹城(今邹平县旧口)东北入济水。

    如此,乾时之战即应在该流域某地,今人一说在今临淄以西,一说在今桓台以西,大致方向无误,惟“以西”何处无解待考。

    民国二十五年《博兴县志·杂志》载:

    “赵马乡(今赵马村,东邻临淄,属博兴县兴福镇)庄北有塚,极巍峨,传为齐桓公将死乾时之战者。”

    或可作为当时战场之参考。从以上乾时流经地域看,未出现“乐安”二字,那么杜预为何注云:“在乐安界”?这是因为东、西高苑城都属乐安,所以注为“乐安界”!《水经注》中引晋人徐广《音义》曰:“乐安有高苑城,故俗谓之东高苑也。”可为佐证。

    再,《春秋·庄公八年》:

    “冬,十二月,齐侯游于姑棼,遂田于贝丘。”杜预为之作注曰“姑棼、贝丘,皆齐地。田,猎也。

    乐安博昌县南有地名贝丘。”对照杜预《春秋·庄公九年》关于乾时所注“乐安界”,其注的事件、地名,在时间上前后相间不到一年,似不会出现两个概念不同的乐安,可知此乐安即彼乐安。

    历史学家钱穆(1895—1990)先生在《史记地名考》“乾时”中考证为:

    “时水一名洏水,源出临淄县西南二十五里,地名矮槐树。平地出泉谓之‘洏’,源浅易涸亦名‘乾时’。其水黑,俗又谓之‘乌河’。《水道提纲》:‘乌河上游,即古时水,出临淄西南愚公山。’齐败鲁当在此。乐安古城在今博兴县北,尚在临淄西北五十里,鲁师岂得越齐都至此?”他则是将“乐安界”误读为“乐安古城”了, “鲁师岂得越齐都”的论断则是完全正确的。另外,大量历史文献更可相互坐实以上结论,今原文摘要列下:

    《汉书·地理志》:

    东北曰幽州:川曰河、泲,浸曰菑、时。
    千乘郡:博昌,时水东北至巨定入马车渎;幽州浸。……乐安,被阳,侯国。
    齐郡,临淄,如水西北至梁邹入泲。昌国,德会水西北至西安入如。

    《后汉书·郡国志》:

    乐安国:千乘,乐安,博昌:有薄姑城。有贝中聚。有时水。

    《晋书·地理志》:

    乐安国:高苑临济有蚩尤祠。 博昌有薄姑祠。

    《魏书·地形志》:

    乐安郡(汉高帝为千乘国,后汉和帝更名乐安国,晋改。):千乘(前汉属千乘,后汉属,晋罢,后复属。)博昌(前汉属千乘,后汉、晋属。)。

    《旧唐书·地理志》:

    青州领益都、临朐、临淄、般阳、乐安、时水、安平等七县。

    《金史·地理志》:

    益都府:博兴(有济水、时水。)

    《明史·地理志》:

    青州府:博兴(府西北。元博兴州。洪武二年降为县。南有小清河,有时水。)

    《清史稿·地理志》:

    青州府:临淄,西南:时水自益都分入而合,北迳杜山,右合澅水及系水、京水,又北折西,一曰乌河,即乾时,入新城。《周礼》“其浸菑时”。
    济南府:新城,东有乌河,即时水,迳西安故城,左纳涝淄河,折北,迳会城湖入博兴,西通麻大湖。西北:孝妇河自长山入,右会郑黄沟及系水,时枝津汇焉。
    青州府:博兴,西南:小清河、支脉沟自高苑入,并淤。今自马踏湖纳新城涝淄水,左得小清故道,故亦曰小清河。又东为会城泊,《水经注》“平州坈右纳汉溱”,即渑水,出为预备河,并入乐安。

    篇幅所限,恕不一一罗列。

    杜预“博学多通”、“耽思经籍”,撰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他的注应是借鉴参考过《汉书》《后汉书》的。何谓乾时?何谓乐安界?相信读者已不难得出确解。

    此外,历代志书如《嘉庆一统志·济南府·青州府》《山东通志》《青州府志》及《齐乗》《山东考古录》《续山东考古录》等,都有考记,谭其骧(1911—1992)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对时水、乾时亦有标记,感兴趣者不妨查阅。

    元人于钦(1284—1333)“周览原隰,询诸乡老,考之《水经》、地记、历代沿革,门分类别”而撰成《齐乘》。

    他的《齐乘》时水云:

    其源岐浅多涸竭,又名乾时。庄九年,公与齐侯战于乾时是也。时水又北至般阳新城县东南索镇口下,可通舟檝。又北至博兴南地名湾头泺水会焉,又东迳利县故城,又东迳乐安县北,又东北由马车渎入海。《水经》谓时水自西安城南石羊堰分为二支津,西北合黄山之德会水、黄阜之南五里泉至梁邹入济。旱则涸竭,此乾时也,今不通矣。钦尝自济南护先妣丧,由小清泛舟东下至博兴,溯时水南上至索镇,而登陆去益都仅九十里耳。益都众水,惟此通舟,未尝浅涸焉。

    于钦,山东益都人。早年立志为家乡修志,曾说:“吾生长于齐,齐之山川、分野、城邑、地土之宜、人物之秀、此疆彼界,不可不纂而纪之也。”从上文可知,元朝期间乾时已“不通矣”!只有时水尚在,“益都众水,惟此通舟,未尝浅涸焉”。但笔者阅“金元明邹平县图考”,乾时尚存,在“清朝邹平县图考”中方标为故道。“旱则涸竭”,真可谓“乾时”也。

    顾祖禹(1631—1692)历经30馀年,参考二十一史和百馀种方志,以明末清初政区为依据,著有《读史方輿纪要》一书,书中对明末清初的时水、乾时也留下了宝贵资料:

    时水在临淄县西南二十五里。其地名矮槐树,旧置邮亭于此。平地出泉,谓之曰耏。《左传》:襄三年,齐侯与晋士盟于耏外。哀十四年,子我之臣大陆子方,以公命取车于道,及耏,众知而杀之。是也。源浅易涸,亦名乾时。《左传》:庄九年,及齐师战于乾时。《汉志》:临淄有如水。《水经注》:如水,即时水也。如与时,音相近耳。其色黑,俗又谓之乌河,亦曰黑水,又谓之源水。《志》云:时水盖伏淄所发,自矮槐树西北径黄山,又北径愚山,又屈而径杜山,澅水入焉。又北径西安城西,系水入焉。又北至济南府新城县东南之索镇,可通舟楫。又北至博兴南之湾头,与小清河会。又东径乐安县北,又东北由马车渎入海。《从征记》:县西南有渑水,自临淄县北,径博昌南界入时水,自下通谓之渑水云。
    隔会水,在高苑县南。《汉志》:昌国有德会水,西北至西安入如。《水经注》:如水即时水,自西安县西流,合德会水,又西径东高苑、西高苑,至梁邹入济。杜预曰:即春秋时干时。京相璠又谓之苑时。德会水讹曰隔会,盖时水上流也。

    以上是明末清初顾祖禹笔下时水、乾时的情况。而今时水、乾时情况如何?今人时贤也多有考记,权威莫如流域内的当代区县志书,特翻检有关志书,将其变迁现况摘录于下:

    《临淄区志·自然地理志》载:

    “乌河,又名溡水、古称乾水、耏水等,发源于辛店西矮槐树村,是第四系孔隙水北流,受到煤系和东西断层的阻截,溢出地表汇流成河的。全长 60公里,在本区内流经孙娄、路山、朱台、高阳、召口五乡,区内河段长20.85公里。河床宽30—50米,流域面积160.03平方公里。由六天务村西出临淄境,经桓台县,在博兴湾头入小清河。 1970年前,乌河常年流水,一般流量为17.2立方米/秒,最大流量为82.88立方米/秒(1908年)。先前,沿河盛产苇藕等,‘乌鳝’、‘金丝鸭蛋’尤负盛名。两岸良田颇得灌溉之利,故沿河盛产小麦。并于河上闸水建磨,磨制香面,运销各地,获利巨大。20世纪80年代,地下水位下降,源枯流断,沿河各种利益不再复得。”

    《桓台县志·自然环境志》:

    “乌河,古称溡水,耏水,又名乾水、黑水、乌龙水。因淄水伏流色黑而得名。发源于临淄区矮槐村南,为第四系孔隙水北流,受煤系和东西断层阻截,溢出地表汇集而成的河流。从临淄区六天务村西入境,东西流向,至杨桥村西折转正北,经索镇、耿桥、起凤3乡(镇) ,在北夏庄注入预备河,汇于马踏湖。境内长24.5公里,流域面积1165平方公里。排洪能力,于家磨桥南为63立方米/秒,以北至李家河段为100立方米/秒。60年代末,平水期水深0.7~1.5米,一般流量为2.6立方米/秒,流速0.3~0.5米/秒;汛期一般水深3~3.5米,最大流量60~80立方米/秒, 流速0.7~1.2米/秒,河水涨落迟缓,每小时涨落0.4米左右。清水酣甜,含黑色泥沙。乌河,冬季严寒不结冰,温暖之气如烟似雾,散于廓间,故有‘云涛古迹’名胜。 1891—1965年,乌河曾出现过3次特大洪峰,以1898年最为严重,一夜之间,冲毁水磨18座,房屋近百间。20世纪70年代,源头被截流,乌河枯竭。”

    《博兴县志·河流志》载:

    “乌河,又叫耏水、时水、如水,亦名黑水,在旧城西南2.5公里处入麻大湖,源于临淄县(今淄博市临淄区)城西南12.5公里矮槐树村北。平地出数泉汇流成河。经桓台索镇西北至本县安柴西北入麻大湖、穿会城湖东出,经院庄、河东、利见桥 (今柳舒村) 折向东南流向柳桥,转为东北至金家桥出境,入广饶县,此为古乌河故道。至金皇统九年(1149),沿此河道开挖成为旧小清河,故今乌河入境后仅入麻大湖,已不复东流。”

    《邹平县志·自然地理志》不仅刊载了摘自1882年《山东全省考古輿图》中的“邹平县古水域图”和民国二十年《邹平县志》中自汉至清5幅“邹平县古河道沿徙图”,标注了乾时自旧口入济水处及清代已湮为故道,还记录了乾时的现状:

    “老坞河,原称系河,为古河道,是时水枝津,又称时水,出自博山(应是临淄之误—笔者)齐城西南之寒泉,因经梧台,又名梧河,坞由梧的谐音而来。老坞河本为古时水下游故道,1976年改为创业河,为孝妇河一支流。源于苑城村西,东西流向,流经西庄、苑城、小张、董家、后麻、演马,至柏林南入桓台县境后注西潴龙河。河道上口宽20米/秒,底宽8米,深3.5米,全长7.6公里过水流量40立方米。老坞河有5条分支,即胜利渠、董家西沟、双庆沟、循环沟,均系人工开掘的排灌两用河道,总长18公里。”

    由以上书证可知现在时水(今乌河)流经地域:

    发源于临淄区辛店西矮槐树村,流经孙娄、路山、朱台、高阳、召口五乡,由六天务村西出临淄境,入桓台县境,东西流向,至杨桥村西折转正北,经索镇、耿桥、起凤3乡(镇) ,在北夏庄注入预备河,至博兴县安柴西北仅入麻大湖,已不复东流。乾时上游清朝时已成故道,如《辞海》言:“盖其时自今淄博市临淄西北北流一段曾经淤断”。现在乾时下游(今创业河)流经地域:源于邹平县苑城村西,东西流向,流经西庄、苑城、小张、董家、后麻、演马,至柏林南入桓台县境后注西潴龙河。

    时水之名载之文献久矣,始见于《周礼·职方》,乾时之名始见于《春秋·庄公九年》,晋人杜预始为之作注。由郦道元《水经注》厘清源流支津以降,典籍文献中,时水、乾时或分称,或合称,或多称,为行文简洁起见,本文名《乾时考》。

    引文中括号内文字,皆原书旧有,所引文字不尽一致(如“泲”“济”,“支津”“枝津”,“石洋堰”“石羊堰”等),实文字演变、版本等等原因,或区划演变,郡县建制,代有革易,或地名改换,陵谷改移,多非其旧,常略有牴啎,讹漏不免,然无碍大端,乃皆从原文,不再赘加考释。

    钞撮荟萃,稽其异同,勉力写毕此文,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可谓:世事变迁,悠悠时水古韵存;湮涸废改,历历乾时新渠来。

    注:

    1、撰写内容来源于个人收集的文献,属学术探究范畴。
    2、版权属于时进军个人,转载需注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资料 | 乾时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eiba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