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四圣心源》精要(86)

《四圣心源》精要(86)

作者: 黄岐之 | 来源:发表于2023-08-10 08:20 被阅读0次

    《四圣心源》精要(86)

                黄岐之

              “泄利根原”

[摘录1] 泄利者,肝脾之陷下也。谷入于胃,脾阳升磨,精华归于五藏而化气血,糟粕传于大肠而为大便。水入于胃,脾阳消克,化为雾气,上归于肺,肺气降洒,化而为水,注于膀胱而为小便。水入膀胱而不入大肠,而后糟粕之后传者,不至于滑泄。水之消化,较难于谷,阳衰土湿,脾阳陷败,不能蒸水化气,则水谷混合,下趋二肠,而为泄利。

[意义] 泄利是肝脾之陷下。谷入于胃,脾阳升磨,精华归于五藏而化气血,糟粕传于大肠而为大便。水入于胃,脾阳消克(蒸化),化为雾气,上归于肺,肺气降洒,化而为水,注于膀胱而为小便。水入膀胱而不入大肠,而后糟粕之后传者(续糟粕之后传输),不至于(不会)滑泄。水之消化,较难于谷,阳衰土湿,脾阳陷败,不能蒸水化气,则水谷混合,下趋(下流)二肠(小肠与大肠),而为泄利。

[感悟] 泄利是肝脾之气陷下。谷入于胃,脾阳升磨,精华归于五藏而化气血,糟粕传于大肠而为大便。水入于胃,脾阳消克(蒸化),化为雾气,上归于肺,肺气降洒,化而为水,注于膀胱而为小便。水入膀胱而不入大肠,而后糟粕之后传者(续糟粕之后传输),不至于(不会)滑泄。水之消化,较难于谷,阳衰土湿,脾阳陷败,不能蒸水化气,则水谷混合,下趋(下流)二肠(小肠与大肠),而为泄利。

[摘录2] 谷贮于大肠,水渗于膀胱,而其疏泄之权,则在于肝。今水入二肠而不入膀胱,则乙木疏泄之令,不行于膀胱而行于大肠,是以泄而不藏也。盖木生于水而长于土,水寒则生气不旺,而湿土郁陷,又复遏其发育之机,生长之意不遂,怒而生风,愈欲疏泄。膀胱空虚,既无可泄之物,大肠盈满,水谷停积,故乙木后泄而为下利。缘木气抑遏,郁极而发,为湿土所限,不能上达,势必下行,行则水谷摧注而下故也。其发之过激,冲突脏腑,则生疼痛。奔冲抵触,而不得上达,盘郁结塞,则生胀满。其一切诸证,皆缘土败而木贼也。

[意义] 贮于大肠,水渗于膀胱,而其疏泄之权,则在于肝。今(如果)水入二肠而不入膀胱,则乙木疏泄之令(控制),不行于膀胱而行于大肠,是以泄而不藏也(因而会出现泄而不藏的现象)。盖(因为)木生于水而长于土,水寒则生气不旺,而湿土郁陷,又复遏其发育之机,生长之意不遂(不顺),怒而生风,愈欲(加重)疏泄。膀胱空虚,既无可泄之物,大肠盈满,水谷停积,故乙木(肝气)后泄而为下利。缘(原因是)木气抑遏,郁极而发,为湿土所限(原因是脾湿而肝郁),不能上达,势必下行,行则水谷摧注(倾泄)而下故也。其发之过激,冲突(碰撞)脏腑,则生疼痛。奔冲抵触(冲撞受阻),而不得上达(不得上传),(故)盘郁结塞,则生胀满。其(中)一切诸证,皆缘(都是)土败而木贼(脾阳衰而肝郁伤害)也。

[感悟] 贮于大肠,水渗于膀胱,而其疏泄之权,则在于肝。今(如果)水入二肠而不入膀胱,则(是)乙木疏泄之令(控制)。不行于膀胱而行于大肠,因而会出现泄而不藏的现象。因为木生于水而长于土,水寒则生气不旺,而湿土郁陷,又复遏其发育之机,生长之意不顺,怒而生风,加重疏泄。膀胱空虚,既无可泄之物,大肠盈满,水谷停积,故肝气后泄而为下利。原因是脾湿而肝郁,不能上达,势必下行,行则水谷倾泄而下。其发之过激,碰撞脏腑,则生疼痛。冲撞受阻,而不得上传,盘郁结塞,则生胀满。其中一切诸证,脾阳衰而肝郁伤害所致。

[摘录3与(注释)] 苓蔻人参汤

人参二钱  甘草二钱    白术三钱干姜三钱  茯苓三钱    肉蔻一钱,煨,研桂枝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大便寒滑不收,小便热涩不利,加石脂(中药)以固大肠,粳米以通水道。

[摘录4] 泄利缘肠胃寒滑,法以仲景理中为主,而加茯苓燥土,肉蔻敛肠,桂枝疏木,泄利自止。若滑泄不禁,则用桃花汤,干姜温其湿寒,石脂固其滑脱,粳米益其中气而通水道,无有不愈也。

      泄利之原,率因脾肾寒湿,法宜温燥。间有木郁而生风热者,投以温燥,泄利愈加。然乙木虽为风热,而己土则是湿寒,宜清润其肝而温燥其脾。仲景乌梅丸方,连、柏与椒、姜、桂、附并用,治蛔厥而兼久利,最善之方也。

[意义] 泄利缘(因为)肠胃寒滑,(理)法以仲景理中为主,而加茯苓燥土,肉蔻敛肠,桂枝疏木,泄利自止。若滑泄不禁,则用桃花汤(经方),干姜温其湿寒,石脂固其滑脱,粳米益其中气而通水道,无有不愈也。

      泄利之原,率因(主要是)脾肾寒湿,(治)法宜温燥。间有(偶有)木郁而生风热者,投以温燥,泄利愈加。然(然而)乙木(肝)虽为风热,而己土(脾)则是湿寒,宜清润其肝而温燥其脾。仲景乌梅丸方(经方),(黄)连、(黄)柏与(花)椒、(干)姜、桂(枝)、附(子)并用,治蛔厥而兼久利,最善之方也。

[感悟] 泄利是因为肠胃寒滑,理法以仲景理中为主,而加茯苓燥土,肉蔻敛肠,桂枝疏木,泄利自止。若滑泄不禁,则用桃花汤经方,干姜温其湿寒,石脂固其滑脱,粳米益其中气而通水道,无有不愈。

      泄利之原,主要是脾肾寒湿,治法宜温燥。偶有木郁而生风热,投以温燥,泄利愈加。然而乙木(肝)虽为风热,而己土(脾)则是湿寒,宜清润其肝而温燥其脾。仲景乌梅丸方,治蛔厥而兼久利,是最好的药方。

[摘录5] 《伤寒》: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与黄芩半夏生姜汤。以少阳甲木从相火化气,其经本随阳明下降,甲木不降,上逆而克戊土,戊土壅遏,水谷盛满莫容,于是吐利皆作。胆胃郁迫,相火升炎而生燥热。此黄芩汤证也。

      《伤寒》: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缘厥阴之经,木郁风动,津液耗损,故见消渴。风木郁冲,故心中疼热。下泄脾阳,乙木愈郁,己土被贼,故下利不止。此乌梅丸证也。

[注释] 《伤寒》: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与黄芩半夏生姜汤。以少阳甲木从相火化气,其经(气)本随阳明下降(胆降则胃降),甲木不降,上逆而克戊土(木克土),戊土壅遏,水谷盛满莫容,于是(上)吐(下)利皆作。胆胃郁迫,相火(三焦之气)升炎而生燥热。此黄芩汤证也。

      《伤寒》:厥阴之为(患)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缘(因为)厥阴之经,木郁风动,津液耗损,故见消渴。风木郁冲,故心中疼热。下泄脾阳(脾阳不升),乙木(肝)愈郁,己土(脾)被贼(木克土),故下利不止。此乌梅丸证也。

[摘录6]  少阳之利,但有上热,故第用芩、芍以清胆火;厥阴之利,兼有下寒,故以连、柏清上,而并以姜、附温下。此虽伤寒之病,而亦杂证所时有,凡泄利之不受温燥者,皆此证也。杂证湿寒者多,燥热者少,千百之中,偶尔见之,不得与伤寒少阳之利同法治也。

    泄利之家,肝脾下陷,则肺胃必上逆。胃逆不能降摄甲木,肺逆不能收敛相火,相火上炎,多生上热。久泄不已,相火郁升,往往喉舌生疮。疮愈则利作,利止则疮发。口疮者,胆胃之逆甚,下利者,肝脾之陷剧也,迭为盛衰,累年不愈。是宜温燥水土,驱其湿寒,下利既瘳,口疮亦平。庸工见其口疮而清上热,则脾阳益泄,利愈加而疮愈增矣。

[意义]  少阳之利(少阳病而下利),但有上热,故第(按序)用(黄)芩、芍(药)以清胆火;厥阴之利(厥阴病而下利),兼有下寒,故以(黄)连、(黄)柏清上,而并以(干)姜、附(子)温下。此虽伤寒之病,而亦杂证所时有,凡泄利之不受温燥者,皆此证也。杂证湿寒者多,燥热者少,千百之中,偶尔见之,不得与伤寒少阳之利同法治也。

      泄利之家,肝脾下陷,则肺胃必上逆。胃逆不能降摄甲木(胃逆则胆不降),肺逆不能收敛相火,相火上炎,多生上热。久泄不已,相火郁升(上逆),往往喉舌生疮。疮愈则(下)利作,利止则疮发。口疮(是)胆胃之逆甚(严重),下利(是)肝脾之陷剧(厉害),迭(交替)为盛衰,累年不愈。是宜(应该)温燥水土,驱其湿寒,下利既瘳(病愈),口疮亦平。庸工见其口疮而清上热,则脾阳益泄(下泄),(下)利愈加而疮愈增(更严重)矣。

[感悟] 少阳病而下利,但有上热,按序用黄芩、芍药以清胆火;厥阴病而下利,兼有下寒,以黄连、黄柏清上,并以干姜、附子温下。此虽伤寒之病,也为杂证所用,凡泄利之不受温燥,皆为此证。杂证湿寒者多,燥热者少,千百之中,偶尔见之,不得与伤寒少阳之利同法医治。

      泄利之家,肝脾下陷,则肺胃必上逆。胃逆则胆不降,肺逆不能收敛相火,相火上炎,多生上热。久泄不已,相火上逆,往往喉舌生疮。疮愈则下利作,利止则疮发。口疮是胆胃之逆严重,下利是肝脾之陷剧厉害,盛衰交替,累年不愈。应该温燥水土,驱其湿寒,下利既病愈,口疮亦平。庸工见其口疮而清上热,则脾阳益下泄,下利愈加而疮愈更严重。 

(“《四圣心源》精要”文集为原创系列文章,版权所有,请勿侵权。)

相关文章

  • 2022.6.16

    四圣心源-阴虚

  • 2022-06-06

    四圣心源卷二-厥阴风木

  • 2022-06-10

    四圣心源卷二阳明燥金

  • 2022-06-08

    2022.6.7四圣心源卷二 少阳相火

  • 四圣心源

    《四圣心源》读书笔记 再次理解“中气不败,则人不死”。2016年下半年,有一个事件在微信朋友圈刷屏了:某个小女孩9...

  • 5.15四圣心源学习心得

    2022-05-15 5.15四圣心源学习心得 医学盛于上古,而衰于后世。今天我们共同学习黄元御先生的四圣心源,悉...

  • 学习四圣心源,这张表格必须熟记

    四圣心源卷二六气解中,有一张六气名目的表格,原图如下: 我们学习四圣心源,这张表格必须熟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

  • 《四圣心源》读法

    拟将此书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读。建立一个有血有肉的分析模型,其中需有病脉证症于一体。 除理解升降的核心之外,另补五行...

  • 四圣心源节选

    大抵腑脉浮数,脏脉沉迟。仲景脉法: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腑,迟为在脏是也。盖阳外阴内,一定之理。 腑气内交,脏...

  • 四圣心源 卷四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四圣心源》精要(86)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eitp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