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报纸时,偶然间看到一篇文“佳肴的哲思”,其中有一位烹饪专家总结了一句话:美味佳肴是厨师心情与性格的“产物”。不由地让我想起曾经在寺院做后厨义工的经历。
曾经诧异于寺院的饭菜,为何同样的素食,总感觉寺院里的更好吃?难道仅仅是我吃饭时的心情不同?一直到那段经历,原来是因为那里的饭菜多了一份菩提心!
开始进入厨房之前,会调心,希望大家吃下这个饭菜可以欢喜,种下菩提的种子。洗菜时、切菜时、炒菜时,也在重复着这个念头,只希望对方可以吃得欢喜。
于是乎,动作会逐步慢下来、专注、不急不躁;每一步刀工都稳健踏实,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尽最大的努力,心稳定了,能力也就容易发挥出来了;炒菜时,感受油锅的热度,呲呲冒烟后放姜,不着急、等待一切火候OK时再进行下一步……
所有的专注点只在于“希望对方吃得欢喜”,而非我要做出一个多么好吃的饭菜。专注力集中在“食材”上,而非“我”上。
因为这样的发心,做饭者的身心也容易感受到欢喜、自在,进而做饭的整个过程也没有那么容易产生情绪,甚至于产生了情绪也能够容易看到,进而及时调整。
所运用的食材,哪怕是一粒面粉,也是要先有人种植、过程中每日照顾麦苗、结穗、收获,然后有人做成面粉、运输……最后经历过那么多人的付出才到了我的手中。
同样饭菜中使用的食盐、调味品、青菜、小米……都有那么多人的付出而成,而我此刻有这个机会做饭,仅仅是这道饭菜的一个环节。
我对于这份饭菜不具有主宰性、决定性,它是众缘和合而成,这其中蕴含着无数人的付出。
带着满满的感恩心,把饭菜端上桌,品味每一口的味道。
这样的过程同样也可以运用到家庭之中,用“感恩心、欢喜心”让家充满幸福的味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