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是一名新媒体编辑,所在的行业是冷门的建筑辅材。这里要说一下,建材分为主材和辅材,那些你在装修好的房子里看不到的材料,就是辅材。因此这几乎是一个被消费者默认不存在的行业。
受到这两年自媒体发展的刺激,公司认为不能一直这么沉默下去,我们也要发声,所以便有了我这个岗位。
建筑辅材的特点,几乎决定了它在消费者生活中扮演隐形人的命运。没有人会因为某天无聊,就说要不我们来了解下建筑辅材吧,当然不会有!真正关注它的,要么是商业合作伙伴,要么就是所谓业内人士,总之是一个很小的圈子就对了。
圈子小并不是问题,问题在于面对这么窄小的受众群,如何创造不断上升的KPI,也就是微信、微博上的阅读、转发量。
天真如我,刚接手这份工作的时候,干劲十足,以至于毫无保留地投入。吃饭的时候,看见某样菜会想一想,这个跟我们的品牌有什么关联,能不能写篇推送;走路的时候,脑子里会一遍又一遍地搜刮可写的素材,看是不是有什么精彩的点子被遗漏;甚至睡觉的时候,都在梦里写推文。
努力是能换来成果的,企业公众号在我手里,一直保持图文转化率50%+左右浮动。偶有精彩的内容发布,飙升至80%,甚至破百转化率也并非罕见。要知道,同时期大家对公众号的理想预测,均是30%左右的图文转化率就已经很不错了。
内容用心,数据漂亮,那一阵子我在大集团里着实小有些名气。但一个人的才思,总有枯竭的一天;事物的发展,也总有波折的过程。有阵子,我觉得写出的东西已经开始模式化,公众号粉丝们估计也有察觉,接连几个月的KPI数据增长都呈放缓的态势。
我意识到应该及时跟同事领导们沟通,来抑制颓势的山崩。大家口径很一致,说现在正是建材行业的淡季,没什么大不了的,过了这阵子就好了。如此一说,我也就放松了警惕。
随着淡季过去,我感觉到公众号的运营并没有起色,反而有些岌岌可危。与此同时,KPI增长的持续低迷,也让我的考核奖金受到了冲击。
是我制作的内容不如从前了么?不,内容制作上我没有丝毫地放松。是推送时间不对么?不,接连试了好多时段都是差不多的效果。但我明显感觉到,我愿意花在阅读其他公众号上的时间越来越短了。我知道,这可能标志着企业公众号要步入晚年,大众对其热情一去不返。
任何新生事物,在发展之初都会备受关注。随着大家越来越习惯它的存在,投入的热情也会越来越少。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彻底成了明日黄花。相反,大众盲目的热情冷却下来,才有心思真正去挖掘一件事的深度。
我一直认为,文案是广度和深度并存的。广度,可以理解为看得见的阅读量,即有多少人接触;而深度,则是能够影响多少人,这是一个很难测量的维度。自媒体火爆时,所有人的精力都放在增加广度上,10万+成为鱼跃龙门的分水岭。但对企业而言,真正能为自己创造收益的,恰恰是深度而不是广度,即每一次亮相能吸引多少人买帐。
在KPI考量的限制下,原本应该追求为企业创造真实利益的我,不得已走上了追逐那虚幻数据的路。我做的不再是构建企业的品质形象,而是想方设法地吸引眼球。各种假大空,各种标题党也无力挽救数据的难看,最终我选择了数据造假。虽然数据是假的,但领导的脸上却再一次露出了欣赏的笑容。
这不是我的初心所在,最终我选择用辞职,来弥补自己曾经的不真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