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好一个《风流去》

好一个《风流去》

作者: 石山下 | 来源:发表于2020-10-01 10:51 被阅读0次

    忘记是谁推荐《风流去》,看了豆瓣评分和评论,便果断入手,不负所望,应是我近年来读过的最好的历史评论文章,文采飞扬夺目,思想锋芒毕露,读起来真是酣畅淋漓,大呼过瘾。

    全书分为天纵圣贤、彀中英雄、绝地生灵三个部分,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从圣贤到文臣、从君子到小人、从英雄到隐士,作者为我们一层层打开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或高贵或痛苦或无奈或变质的灵魂。 

    著书立说,不过都是在各自视角里串起条条脉络。为什么鲍鹏山的视角这么令人喜欢,印象深刻?在于其在文中,倾注了深邃的思想、深沉的情感和深厚的功底,让人沉醉沉迷,不能自拔。

    作者写圣贤,孔孟老庄墨荀屈等七子,探讨的都是根本性的大问题,如何看待文明与文化,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君主与臣民的关系,如何确定人性善恶以及如何追求人生价值,这些问题的解答直接构建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文化底色,如今依然是民族精神最闪耀的灯塔。

    特别是作者写荀子,刻肌刻骨,令人深省。孔孟主张性本善,讲仁义道德,教化感化世人,而唯荀子坚持性本恶,提倡严刑峻法,尤其为制约世俗之恶,竟提出强化绝对的权力,建立绝对的君主集权与集权政治,以至于我国将来成为世界上最长期最稳定的集权制度。

    荀子明知,权力易为恶,向前一步是分权,君主臣民皆在约束之中,可他们偏偏后退一步,强君弱民,强干弱枝,以君主之绝对权威制约臣民之恶,而君主之权毫无约束,也不用约束。

    我猜测,战国纷争年岁,诸子百家想披挂上阵、有所作为,他们的思想作品都是帝王之学,必须货与帝王家才有市场。分帝王之权,削帝王之威,即使他们敢想,也必定不敢拿出来讲,否则哪个君主会接纳他们的言论呢?

    作者问,为什么在中国,就是不能产生分权思想呢?我想,这就是原因,这些天纵圣贤还不是如苏格拉底般纯粹的思想家,总想入世入朝,便必受现实之影响,或是如老庄无为,直接回避这类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讲,法不如儒,孟子还强调:君为轻、民为本,社稷次之,汉代进一步发展出天人感应,以自然灾害限制君主的胡作非为。

    可以说,这类大问题,圣贤们还没有回答好。

    作者写英雄,商鞅韩非李斯张良陈平贾谊东方朔司马迁扬雄王充,他们没有走出圣贤们划定的圈圈,兜兜转转,修修补补,他赤膊上阵,拎刀拼杀,比圣贤更入世,也不得不如此。

    作者眼中的英雄,一定是介入当世纷争,勇于承担,有大作为、大动作、大贡献的人,该出手时就出手,毫无一丝退避之心。

    比如韩非,他不相信人性道德,也不相信统治者的个人德行,他认为人的一切行为的动力都是“利”,而不是道德。

    道德教育若不和利益结合起来,只能是一厢情愿式的愚蠢,而道德期待则更是守株待兔式的愚蠢。期待尧舜,不如实行法治。以法治国,并御之以术,恃之以势,才能收到成效。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聪明不是一种素质,不是一种先天的生物潜能,也不是后天的知识积累,而是对一种关系的处置:把聪明放在良心之上者,为真聪明;把良心放在聪明之上者,如韩非非要存韩,就是不聪明。

    比如司马迁,不避祸患,挺身而出,对社会、对人类有所担当,或当弱势群体或个体受到损害时,能为之鼓与呼。

    当满朝文武都在对一个没有申辩机会的败将李陵,必欲置那哀哀无告的一门老小妇孺于死地时,他挺身而出,不仅于事无补,自己也被处以宫刑。

    极辱之痛,忍辱之难,偿辱之志。司马迁偿辱之法,不是揭竿而起,铤而走险,他要用羊毫笔,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以文化向君主和制度复仇。

    作者写生灵,李固曹丕孔融祢衡阮籍嵇康陶渊明谢灵运,极端环境里不同方式的求生求存,或坚守或堕落或无耻或放肆,却几乎人人都无好下场、好结局,安心生存竟成为一种奢望,环境与时代为绝地也不为过。

    生命不能以生命自身的生物性存在为目的,不能以生命自身的安全为唯一关注对象,即便是动物,其生命的存在也还赋有传递物种繁衍后代的使命。

    生命必须找到实现生命价值的渠道,然后把自己体现在对象——诸如事功、名声、成就——上。这是生命自身的“欲望”,也是它不能剥夺的权力。

    一旦这种权力被剥夺,弱小的生命会闹富而堕落,而那些强得的生命就会感受到无法忍受的痛苦(如阮籍),甚至会拿生命作资本与赌注,去和黑暗现实做一番较量,生命在它的绝境上放出夺目的光彩(如稀康)。

    关于“生”的探索,在魏晋时期陷入了一个怪圈。生命不能永恒,死亡不可避免。生则腐骨,死也腐骨,那为何而生?儒家那一套“修身齐家”的追求在魏晋风骨人物的困顿面前无处逃遁。

    门阀等级森严,入仕无望,这让知识分子只可能穷而独善其身。他们生,则面临政治上的严逼,另一方面又天性惧怕死亡。这便成了他们“向死而生”的生活怪圈。

    所以才会有阮籍之哭,这是无处宣泄胸中块垒之哭,是穷途末路之哭,是生死都无望的哀嚎。然而看到魏晋人物们的离去我并无悲凉。

    他们是一群改变不了生活也改变不了自己的人。他们可悲可叹可惜可挽,但绝不只是可怜,他们悲情却绝不是悲悯。

    作者眼中的历史人物,包容可供不同层面解读的诸多内涵,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从中照见自己的生活,窥见自己的影子,惊悚自己的命运。

    “我感到一种死而未绝的相思与柔情,死而未绝的怜悯,与死而不停的絮絮之口,诉说着一些遥远遥远而不相关的故事”

    是的,风流去了,但是,风流们的命运,在我们的身上延续,咒语尚未解除,我们仍需坚守,或者,奋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好一个《风流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eymu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