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讲一个小事情:
国庆长假期间10.5有我老师的一天讲座,很尴尬的时间,意味着我要中途专门回来。最终我选择去听,毕竟是我喜欢的老师,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可是,听了一个小时候后,中途休息时间,我借口走了,下午也没有再回去听。
走的理由是什么呢?老师变了!这个变化在于他仰仗着年龄的增长说话不在意了,公开场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这种感受已经不是第一次萌生,这教书的七年,身边的名师们慢慢走入了这样一个怪圈:逐渐靠近退休年龄,看似是洒脱,说话更为大胆,但在我看来是人在高度之后,如何让自己再有所追求的问题。有再度设置一个目标的人儿,不可能纵容自己说话的随意性。
一份职业生涯的退休时间的设置,不是意味着一杯茶,一张报纸地到生命的终点。如果你会活很久呢?
这次回家,偶然问起妈妈:“外婆几岁了?” 妈妈答:“94了”。“原来已经年纪这么大了,根本看不出来啊。” 我再问:“我们阿太活到几岁?” “105左右好像”。
我暗自感叹:“我们家人这么长寿的。” 妈妈又追说:“你爸爸这边也是,你爷爷奶奶也都86、87了。”
然后不知为何,突然很感触,自己推算如果按照这个趋势下去,我大概可以活到90。工作退休年龄满打满算65,那我剩下的25年如何有尊严、自知地老去?这个问题不知为何今年特别感触。
身边开始45+的人,纷纷说自己已经准备等退休,我真觉得这是一个可怕的等待。退休之后做什么?
有人说,去做自己现在未曾有时间做的事情,比如学个绘画、唱歌、跳舞、旅游。以前,我也觉得是应该这样期盼的,可是最近看书、跟人交谈,忽然觉得这是有问题的。
问题在于,你老年去学绘画、唱歌、跳舞,其实是没有评价体制的,教你的人觉得你是老人,差一点没什么。人之所以有活力,某种程度是觉得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得更好。你从事的事情与他人产生是有对比的,有评价机制的,进而这种对比促进你做得更好,最终会获得经济上的收益。
对比、评价,就是与社会有直接的接触,而这种接触中最让人有活力的,就是有经济关联。就算你老了包了一片菜园,你种了菜,拿到市场上去卖,别人愿意买,并觉得你种的菜好,你就会获得价值感。
相对应的,绘画、唱歌、跳舞,除非你到处巡演,开画展,获得社会的某种认可,以此作为促发力来督促自己做得更好,那是很好的选择。要不然,自己随便玩着,玩着,会不会就会厌倦了?所以,很多时候它们会被定义为“业余爱好”,真地就是你生活主调之外的调剂品。
退休,不是一个职业的终点,而是变化的开始。有些人幸运一些,可以在年轻人就可以有变化的资格,所以无所谓退休与否。而更多人是平庸的,那就是等生命的第二次重新选择生活方式的开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