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我用15年还读得不够
2018年11月20号第一节课,是我做老师以来第五次讲《背影》一文,我自己的眼眸里又一次充满了泪水。
看着黑板上的板书,我静静地站在教室最后面,竟然没有听到下课的铃声。因为我不敢再站在老师的C位上,因为我怕看到孩子们流下的泪。其实我设计课的初衷没有想让才十三四岁的孩子哭,只是让他们体会到真挚的父爱就可,因为实现这样的情感共鸣也不容易。
《背影》——我用15年还读得不够可是今天我却又一次讲哭了自己。
只是因为我和学生们在文章的第四段稍稍的停留了一下。
我的问题是:我们稍微停停,从父亲的角度呼吸一下,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我请孩子们默读一遍,再出声朗读一遍,然后再思考五分钟。
用时共七分钟,有一个孩子举手,说:老师,我觉得这里的父亲也是个儿子。他很痛苦,因为他失去了母亲。
我觉得这个孩子说的真好,这里的“父亲"也是"儿子“,那儿子的心得有多痛!“我"失去的是祖母,而父亲失去的是母亲!父亲的丧母之痛是一种血缘里最亲的人去世的哀伤。可文中从没有提及父亲的这种丧母之痛,似乎父亲没有什么表现,其实是20岁的“我“没有体察到啊。这种不能体察到,不能感受父亲的痛,就是因为那时的"我“还没有真正开始走近父亲……
《背影》——我用15年还读得不够这个孩子的回答像是媒介触发了孩子们联想和想象的空间。
接着有孩子说:我觉得父亲不仅仅是“我”的父亲,还是一家之主。老师一家之主要扛起的责任得有多大啊!
“嗯,你说的真好!他还是这个家庭的依靠!“
“老师,他现在没有了工作,我觉得他得非常着急,在他们家经济这么拮据的情况下,他还给儿子做了紫毛大衣,那他太爱自己的孩子了,和脚夫讨价还价,十分节省,可给儿子买橘子又十分大方,这对比中更能显出父爱的深沉。”
这时候班里有掌声响起,这也让我的思绪伸展开来。
我似乎看到"父亲"的手里那为数不多的钞票都已经被攥得皱巴巴的,甚至每一分都要盘算,要谋划,因为父亲还供养着一家老小,何止我一个呢?
《背影》——我用15年还读得不够看到孩子们能体会到这个层面,为孩子们丰富的情感世界感到高兴。
可是我思想的闸门没法关闭,因为我还看到了不同角色的父亲,所以我要再总结和引导一下。
"大家说的真好,你们挖掘到,我还没有到达的一个点。有大家的启发,我看到了一个将要成为漂泊者的父亲。"
父亲要到南京谋职,这对于一个交卸了原来的差事,去异地谋生的父亲来说注定是一场漂泊,一场不能期许,甚至是无法预料的未来。这时的父亲内心里必定有惶恐,有不安,有各种无法预知的未来……
"我"是有地方可去的——是北京!这样的来回有太多次了。我是在熟悉的路途中奔波,我的目的地是可以看到,能够到达的。可"我"从没有看到已经年迈的父亲的不安,因为他的这次选择,是生活的逼迫,是工作的迫使——
可是谁会为父亲去南京送别呢?
父亲的箱箧里可否有件皮毛大衣?是否会在漫长的路程中也有几个鲜红的橘子?南京的活计会是什么?要住在哪里?变买了典质才还清了债务,父亲还有多少经费?
“我”从没有替父亲考虑过,甚至还说父亲“讲话不太漂亮!”
《背影》——我用15年还读得不够最是年少不更事!
当“我”十年以后再回眸,当读到父亲的信“大约离去之期不远矣!"脑海的种种都浮现眼前,溢满胸腔的时候,原谅了“我”和父亲之间的种种,开始感受到父子一场的不易。
才会在灯光下,在晶莹的泪光里想起父亲的“背影”!
难道所有的父子深情,母子深情,都要等这么久才回感受到?
可是我们的父子情,母子情,又能有多么长情呢?
开始觉得自己的课成了自己的独白,我觉得自己不应该,所以我站在教室的最后,深深的呼吸,等待我和我的孩子们都把自己的父亲在心底苏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