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 樂编辑 推荐的第 1 本书】
放大镜、烟斗、安乐椅,提及欧美的侦探小说,人们心中往往会浮现出这三件物品。作为古典推理派的经典装备,影响之大,以至于人们在今天的背景下对原著翻拍时,还会不自觉地把这些属于19世纪的元素添加进去。
然而,当福尔摩斯、波洛、布朗神父这一个个出身高贵的睿智头脑,在卷宗背后冷静的分析案情时,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却有了这么一群侦探,他们生活在社会底层,酗酒、打架、游走在法律边缘的灰色地带,同流氓、毒贩、黑帮做着交易,他们不再继续着缜密的演绎推理,他们信奉的是“只有掏枪快的人才能活下来”的凌厉。
菲利普·马洛正是这样的一位侦探。他第一次出场是在《长眠不醒》中,而这也是雷蒙德·钱德勒的成名作。在这本书中,再也看不到古典时期的精致与优雅,留有的只是人性扭曲背景下的残酷现实。
说起来,最早知道钱德勒的名字已是十几年前,但打开这本《长眠不醒》却是前几天。有人说,某些书需要经历一些事情才能读懂。确实,比之当初,现在的自己才开始品出他文字里的黑色魅力。也是这时候才明白,为何艾略特、加缪会对钱德勒极尽溢美,钱钟书则在上世纪80年代就倡导把钱德勒引进国内,而村上春树更是在自己最崇拜的作家一栏填上了钱德勒的名字。
雷蒙德·钱德勒
翻看钱德勒的经历,会发现也许只有他才能创作出马洛这样的形象。在写就《长眠不醒》之时,钱德勒已经51岁。44岁前,他从石油公司的书记员开始一路做到公司的副总裁,然后又因为酗酒等问题失业,甚至需要靠朋友每月救济。但也是此时,他真正开始了自己的侦探小说之旅。
生活的跌宕,使钱德勒变得愤世嫉俗,而他笔下的马洛也留下了他的影子:孤独世故,玩世不恭,冷冷地调侃眼中的世界与人情。但是,这样的侦探又让人觉得安心,就像夜晚凄静街道上一盏橙黄色的灯,虽然昏暗,但却散发着暖光。因为哪怕再落魄,他也坚持着自己的底线,不愿意暧昧到与残酷大街上的苟且混为一体。而我们也从马洛的挣扎中,看到了钱德勒内心深处所固守的浪漫主义传统。
不同于以往的侦探小说,阅读的快感会随着案情的结束而逐渐消散。钱德勒的小说总会给人留下一种深深的余味。这当然得益于他对故事的精心谋划,但更源于钱德勒式的语言功力。
金句,几乎成了钱德勒小说中不可或缺的构成要件,有时候,即使忘掉故事中人物的名姓,他们的话语还会深深印在人的心里。比如,像《长眠不醒》里,他会这么写道:
如果一个人体重一百九十磅而又能表现得一派风流潇洒的样子,那正是我这时努力的目标。
他不喜欢看大海,因为海里有太多的水和太多淹死的人。
一旦你死去了,躺在哪里又有什么关系呢?是躺在龌龊的水坑里,还是躺在高高伫立的山峰上的大理石宝塔里?你已经死了,你再也不会醒来,这些事你就再也不去计较了。
而在代表作《漫长的告别》中,这样的语句更是比比皆是:
你知道,故事的结尾并不重要,生活唯一确保我们的就是死亡。
所以我们最好不要让那结尾,夺走了故事的光芒。
世上确定有法律这种东西,我们深陷在里面,逃也逃不掉。法律的作用几乎是在给律师找生意,如果不是律师教他们运作,你想大亨和暴徒怎么能历久不衰?
人向来是一种可以用钱收买的动物。一般人疲惫又惊慌,疲惫又惊慌的人是讲究不起理想的。他必须养家糊口。我们的时代公德和私德都在惊人地衰退。你不能指望生活品质极差的人有品格。
不知为何,每次看到钱德勒的话语都会仔细地回味几遍,因为相较于流淌在网络上的厌腻鸡汤,这种冷硬的书写更让人感到格调与力量。虽然,菲利普·马洛生活的背景是在20世纪30年代的洛杉矶,但光怪陆离的世态万象却依旧存在于我们的身边。为钱德勒着迷,其实正在于他说出了我们一直想说却又无力表达的话语。
毕竟,在我们被现实逼迫的焦虑且懦弱的内心深处,还留有这么一丝渴望,渴望着有一个马洛式的硬汉,独自站在街头,用拳头向生活做出一次次反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