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两天飞轮生活今天终于恢复常态了,日常看书,日常书写,日常工作,日常幻想。
先说断更的挣扎,周六晚上各种不适地躺下,头脑中超我在呼唤“你的简书还没更,已经坚持了77天了,要断了吗?”而另一个声音倔强地说“为更而更不如不更!”于是在我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将手搭在手机上时,我安心地闭上了眼~
周日又飞了一天,忙完线下忙线上,完工后母上大人刚说话,我报以哀怨的表情:“等一下,我还没有处理完工作……”
然而周日已经心安了,清楚自己不是为更而更之后,更体察了自己已经养成了书写的习惯,便释然不用废话占用看客们的时间和精力。
于是,今儿一早便想着要开始恢复日常了!
诚意推荐李孟潮老师《浊眼观影》,想着读书时老师要求写的那么一大摞心理影评,便觉得自己是要重新开始才行了,那时的视角真是拙劣。
这让我想起一些往事,因为有带咨询师学习心理技术,便发觉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也缺少很多成熟咨询师认为是想当然的“行为规范”,于是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们也教给我一件事——将每个学生当做白纸,将自己的经验从呼吸开始与之分享。
作为一个经验型选手,我在阅读了各类开发大脑的书籍和在自己身上的人体实验,才逐渐清晰自己的学习策略,在磕磕碰碰中总结了一套自己的学习方式,时常以为学生们也会自发地发展出恰当的适合自身的学习策略,而忘记了自己年少时也曾嘟囔自己的导师“只布置任务,不讲解题步骤,怎么完成嘛!”
曾经以为的显而易见的小事,在实战操练时发现并不如自己以为的那么显而易见,特别是当大家带着各自已经习以为常的经验来学习新的技术时,更是如此。
观影分析,是精进心理咨询经验极好的途径,所谓戏如人生,在学习理论基础时如能借助观影进行影片分析,无异于获得多倍加持。
《观影疗心》是我曾经的风格,作者会在每一篇又一个电影中的某个人为主线进行讲述,更为具体。由于我的心理优势在于直觉功能,时常有很多如同射线般的联想,导致在写文时总是将话题牵引至其他部分,除非花费很大精力才能由始至终将话题牢牢圈在一个主线上(这通常在我给自己进行了心理工作之后),所以《观影疗心》对我的意义在于方式的专一,跑不了,但确实提不起太大性质,唯一坚持下来的动力便是——我缺。
《浊眼观影》的不同在于潮叔本人的魅力,基于精神科医生的背景,融合了精神分析和荣格派,更与我的本性贴近,因此读起来畅快淋漓,恨不能将每一段都抄录下来。
以往更倾向于“三观正”的能量鸡汤或严谨有序的学术讨论,到了现在却逐渐感觉到人生中若不能接受无可奈何,才是最大的悲哀。
曾经呐喊者“我是悲观的乐观主义者”的我,如今开始正视自己所处的周遭,除去悲观、乐观之外,有一种叫“现实”。
潮叔对“现实”的犀利,让我每每有种“快来凌迟我吧!”的受虐欲望,痛并快乐着,不再是隔着千山万水,确实像吃重庆火锅一样,让人停不下来,爱之恨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