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先生曾经在佛陀开悟的菩提树下打坐了很长时间,佛陀在菩提树下打坐开悟,抬头看见空中一颗明亮的星星,据说当晚,余先生也看到了一颗明亮的星星。以下是余先生关于《心经》的译文:
一个能够自在地进行观察的菩萨,在深度修行中以最高智慧获得观照,发现世间种种蕴集都虚空无常。于是,一切痛苦和灾厄都可以度过。
舍利子啊,物质形态的“色”,全都等于“空”,真可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其实,就连感受、想象、行为、见识,也都是这样。
舍利子啊,各种概念都是空相。因此,无所谓诞生和灭亡,无所谓污垢和洁净,无所谓增加和减少。
在空相中,没有真实的物质、感受、想象、行为、见识,没有真实的眼、耳、鼻、舌、身、意,也没有真实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记忆。从视觉到意识之间的种种界定,都不存在。
在空相中,既没有无明的愚暗,也没有无明的结束;既没有老死的轮回,也没有老死的终止;既没有苦恼的聚集,也没有苦恼的断灭;既没有机智,也没有获得。正因为一无所得,大菩萨凭着大智慧超度,心中就没有牵挂和障碍,所以也没有恐怖,能够远离种种颠倒梦想,终于达到真正的解脱——涅槃。
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觉悟者只要凭着大智慧超度,就能获得最高正觉。大智慧超度就是神圣的咒语,光明的咒语,无上的咒语,无比的咒语。这咒语能够除去众生的一切痛苦,真实不虚。
那么,就让我们来诵念这个咒语——去吧,去,到彼岸去。大家都去,赶快觉悟!
余秋雨从《心经》中取用一些关键词汇,描述佛陀的重大指点,以及这种指点的现代性:《心经》的第一个字“观”,是指直接观察,可谓之“直观”。“直观”也就是“正视”,经由“直观”和“正视”,产生“正见”和“正觉”;佛陀“直观”人生真相,发现的一个关键字是“苦”。生、老、病、死、别、离,一生坎坷,都通向苦。所有的苦,追根溯源,都来自于种种欲望和追求;如何脱离苦海,佛陀提出一个字:空。空是一个常用汉字,很容易被浅陋理解。余秋雨从诸多经文中揣摩佛陀的本意,大致有如下三层意涵:第一层,空,是指万事万物都没有“自性”,第二层,空,是指万事万物都不是稳定实体;第三层,空,是指万事万物本应该空寂明净;《心经》用一个“色”字来代表物态现象(即客观存在),又用一个“蕴”字来代表身心现象(即主观意识)。“色”有多种,“蕴”也有多种,但都是空。“五蕴皆空”。“缘起性空”。
《心经》虽然简短,却用了大量的否定词,例如“不”和“无”。“不”是“无所谓”的意思,“无”是“无常”的意思。余秋雨顿悟《心经》妙理之后,总结出“三无三少”:“无避”,“无迎”,“无应”;“少分”,“少忆”,“少冀”。
![](https://img.haomeiwen.com/i20259213/9e402e6541c2db38.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