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新学霸社群
第49周 《思考,快与慢》读书心得 Frank

第49周 《思考,快与慢》读书心得 Frank

作者: FrankCoach | 来源:发表于2019-12-15 16:48 被阅读0次

    作者:丹尼尔•卡尼曼

    作者是以色列裔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将心理学知识引入经济学,贡献卓越,于200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本书主要讲了人类思维两个主导系统,分别是快思考的系统1,和慢思考的系统2。两套思考系统带给人们的思维误区以及应对方法。

    一、两套思维系统

    1、系统1:快思考

    作者提出,系统1是自主且无意识的,能快速做出直觉性判断。动用它毫不费力,是无意识且快速的。

    在系统1中,储存着我们联想记忆中丰富的世界,我们能在不到一秒种内,调取记忆中的信息,借助联想的力量,自动搜寻出因果关系,连贯地解释发生的事。

    举个例子,当“双十一”和“打折”这两个词同时出现时,我们的系统1就会自动运作,从脑海中闪现电商打折的盛况。因为双十一到了,电商搞活动,会有很多打折活动,可以趁着优惠囤货了。

    大多数情况下,快思考的行动是恰当的,但也会有失误。

    还用上面的例子,大众的直觉会倾向于相信双11囤货是最佳时机。但实质上,双十一很多商品都并没有特别大幅度的降价,有些甚至是在双十一前升价了,然后再在双十一当天恢复原价。

    总之,系统1是不受我们主观控制,不需要我们做出任何努力即可达成,它是快速的,往往会最先出现在我们的脑海中。

    2、系统2:慢思考

    作者提出,系统2是受控制运作的,需调动注意力去寻找答案。它是高度多样化的,具有意识,它的运行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联。

    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慢思考比快思考更慢更严谨,需要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慢思考的所有运作都需要集中注意力,需要耗费精力,如果注意力分散,运作也会随之中断。

    总之,系统2需要有意识地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为之不断地付出努力,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才能运作完成。

    3、两个系统的联系

    快思考主导慢思考。

    快思考自主运行,慢思考处于放松状态,只有部分能力参与运行。

    快思考会不断给慢思考提供直觉信息,懒惰的慢思考会稍微调整或完全接受快思考的建议,将直觉转化为信念,将冲动转化为行动。

    因此,人们一般会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并照此行事。

    当快思考遇到麻烦时,慢思考会出面解决。

    举个例子,当你需要解答“16X47”这类乘法题时,单纯依靠快思考无法给出答案,这时慢思考会出动,由它来调动注意力进行运算。

    工作中,当你被傲慢的客户激怒了,冒犯别人的话即将脱口而出时,若要依靠快思考把话咽回去,难度很大,而慢思考这时能被激活,及时控制你的行为,能让你保证了工作的正常进行。

    总之,快思考和慢思考之间,平时分工合作,各司其职,但关键时刻,又高效配合,努力达到代价最小,效果最好的境界。

    二、思维误区

    1、眼见为实

    眼见为实的想法,往往会让我们仓促做出决定。

    因为,一是快思考在进行解释时,会倾向于用很多比现实更为简单、但更加连贯的方式,比如光环效应,匆忙做出判断。

    二是慢思考很懒惰,容易赞同直觉性的信念。

    因此,导致人们容易形成眼见即为事实的思维误区,从而导致错误的决定。

    举个例子,当喜爱的明星,出现一些不好的传闻时,例如耍大牌,表现不专业等,我们可能会下意识觉得这是假的,是有人在黑他,为他打抱不平。

    眼见为实,有助于快思考达成连贯和放松的状态,也有助于满足慢思考的懒惰。

    但是,眼见为实让我们在仓促中倾向于相信某个陈述是真实的,进而做出错误的决定。

    2、锚定效应

    人们在评估某一未知量的特殊价值时,总会先对这个量进行一番考量,猜想某个数字是否会成为可能的答案,这时极易出现锚定效应。

    据事后统计得出,评估结果和人们考虑的那个数字很相近,这个数字犹如沉入海底的锚一样具有魔力。

    举个例子,当我们被问到红杉树有多高,是否高于1200英尺时,如果我们对这种树知之甚少,脑海里可能最先出现的就是“1200”这个锚定数字。你会认为这个锚定值是个有价值的提示,最后给出一个与1200英尺相近的答案。

    其背后原因,一是快思考主导作用。慢思考在加工记忆中提取的数据时,会倾向于由无意识的快思考来自主运行,而快思考具有神奇的联想力量,它试图建立一个将锚定数字视为真实数值的世界,最终,慢思考在判断和选择时很容易会听从系统1的意见,从而让锚定效应发生。

    二是慢思考比较懒惰。当慢思考明确知道锚定数字不是正确答案时,会刻意离开锚定数字,在调整中寻找答案,但由于调整是一项需要付出努力的活动,懒惰的慢思考经常会因为调整不足,从而导致错误的决策。

    锚定效应导致的结果,就是我们容易引发偏见,

    3、思维定式

    思维定式就像你根据某些个例总结出来的一个万能公式,直接套用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上。

    因果关系容易产生思维定势。

    因为,一是遇到问题时,快思考渴望搜寻因果关系,喜欢借助联想将事情进行连贯性的解释

    二是慢思考也对此满意,并将该解释广泛运用。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听到家暴的新闻,下意识觉得受害者是女性。

    总之,由因果关系产生的思维定式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也很容易以偏概全,引发错误决策。

    三、提升判断和决策质量的方法

    根据作者分析,系统1和系统2在不知直觉中主导我们的思维和行为,而且会引发上述3种思维误区。

    那么,如果我们想提升自己的判断和决策质量的方法,就必须使用一些方法,让系统1和系统2更好的服务于我们。

    1、采纳外部意见

    当我们决策时,直觉很容易仅根据现有信息和内部意见进行预测,使我们踏进规划谬误和过度自信的陷阱。

    内部意见,指的是参与决策的所有人自发采取的预测方法。外部意见,指的是在预测时使用相似团队的分布信息。

    采纳内部意见是关起门来自己思考,而外部意见是敞开大门找同类,依据同类的情况来预估判断。

    然而,比起外部意见,人们更愿意坚信内部意见,因为外部意见往往与当时的阶段体验相反,人们更愿意会选择忽略它的存在。

    当人们不切实际地接近理想状况时,规划谬误极易产生,它在个人、政府和企业中随处可见。

    总之,外部意见会给出预测的大致范围,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能有效避免决策过于乐观,让预测趋向合理与准确,避免规划谬误,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决策。

    2、善用框架效应

    框架效应,指的是同一问题表述不同,会导致不同的决策判断,如果人们能对框架效应足够敏感,就能做出更好的决策。

    举个例子,第一种说法:手术后一个月内的存活率是90%。

    第二种说法:手术后一个月的死亡率是10%。

    虽然两种说法表述的内容是一致的,但是,第一个说法会比第二个说法更受欢迎。

    因为,一是快思考对于能引起情绪的文字很敏感,“存活率”能引发正面情绪,“死亡率”则引发负面情绪。

    二是慢思考通常很懒惰,它不太愿意付出努力重新构筑框架。

    纵使这两句话在逻辑上含义相同,但所用的字眼和数字搭配不同,框架不同,却会激发人们不同的情感,引发不一样的反应,这就是框架效应。

    总之,大多数人都会认为快思考的直觉判断就是事实,被动接受现成的框架,并由此进行决策。而这往往导致错误决策。

    3、事前验尸

    所有的偏见中,乐观偏见是最为常见的。

    快思考喜欢构建连贯的故事,它只重视已知的,忽视未知的,容易导致我们对自己的想法过度自信,为认知错觉提供了生存的土壤。这就是乐观偏见。

    “事前验尸”是由加里·克莱恩提出,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当一个团队商量好一个重要决策但还未正式下达时,知情员工被召集起来开一次简短的会议。

    第二,会上,大家需要设想,该决策已实行了一年,但结果惨败。

    第三,请参会人员用5至10分钟简短写下这次惨败的原因。

    “事前验尸”的意义:

    第一,能激发怀疑。

    第二,能避免团队出现独裁现象或从众现象。

    第三,能引发人们注意到,那些之前被忽视的潜在威胁,避免团队的过度自信。

    总之,这些方法,都是在帮助我们克服系统1的快速决策,让系统2承担起相应的决策,帮助我们理性决策。

    总结一下,我们的大脑有两套思维思维方式,凭直觉快速思考决策的,称为系统1,即快思考。需要调动注意力需要答案的思考,称为系统2,慢思考。平时主要是快思考在主导我们的思维和行为,当快思考遇到麻烦时,慢思考会出面解决。

    因为系统1和系统2这种模式,所以往往会导致我们产生三种思维误区,分别是眼见为实,锚定效应,思维定势。这会让我们产生错误的判断决策。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采纳外部意见,善用框架效应,事前验尸的方法,改变系统1和系统2的惯性思考模式,从而提升判断和决策质量。

    以下是笔者整理《思考,快与慢》的思维导图。

    查看高清思维导图,可以进入公众号“CoachMind”聊天页面,回复“107”,领取《思考,快与慢》高清思维导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49周 《思考,快与慢》读书心得 Frank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fmxw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