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日的病,让我的头一直都是沉沉的重重的,总是想睡觉,睡也睡不醒。也好几天没有认认真真的写随笔了。不过好在是,虽然头痛,鼻塞,咳嗽,但并没有影响我看完一本书——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一本关于母与子之间的点滴温情。
书中的每一章都是一封书信,母亲一封,孩子一封。作为母亲,似乎永远在追赶着孩子成长的脚步,一直伺机去窥探孩子的生活。所以作者用一种不用直面的方式进行交流,抛出自己想要了解的问题,等待着孩子的回答。
这种方式让我不禁想到了现在的互联网时代。更多的交流通过网络进行,网络本身没有错,看如何合理的运用。我是一个有点鸵鸟性格的人,遇到问题总想着逃避,就像我和母亲之间的关系。
我出生在一个原生家庭,因为是女孩子的关系,母亲对我教育异常严格与直接,家里一直秉承着“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母亲认为,只有“打”才能教育出有规矩的孩子。那时的我对自己的母亲是又爱又怕,生怕自己做的不好,得到一个否定的答案,整日里活得压抑和小心翼翼。我性格内向,不善表达,慢慢的,我对母亲的爱被我深深的埋在心底,不愿与她聊天,不愿与她交心,更不愿与她多说一句话。正处于叛逆期的我,只想着通过考大学,尽快的离开家,离开那个永远都在否定我的母亲。
后来,我如愿以偿,顺利的考取大学,当我在父母的陪伴下入学的那一刻,看到母亲和父亲转身离开的那一刻,我的心不自觉的突然软了下来。刚上大一的前三天夜里,我都是在被窝里偷偷哭泣,丝毫没有感受到离开家的愉悦。也就是那时,我似乎长大了。每周都会在电话亭给母亲打电话,每打一次,基本上是一个小时到一个半小时。我将从叛逆期开始都,与母亲未说的话,一股脑儿的都倾诉了出来,不管我在学校遇到什么样的委屈,只要一听到母亲的声音,和母亲聊聊家常,内心就无比的顺畅和踏实。
我和母亲就是那种一见面就互看不顺眼,但是一离开就牵肠挂肚的人。我们都不善于表达对彼此的爱和关系,总觉得太丢面子。而网络恰恰成了我们母女之间的那座桥梁,就像龙应台和她的儿子安德烈一样,用书信去倾诉彼此的关心与想法。
现在的我也早已为人母,有时我会想,如果我的孩子长大了叛逆了,我会怎么做?我会用那种方式去打开孩子的心扉?
也许,我也会写书信,在他能接受的范围内,去了解他关心他吧。也许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