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记得在哪里看到这个例子,是一位妈妈在一个听课群里的求助:
爸爸对待孩子很多地方和妈妈存在分歧,很多时候他都说“有那么严重吗?不就是个孩子的事,至于吗?”。比如妈妈不让吃冰棒,爸爸主动买;妈妈不让看动画片,爸爸帮开;妈妈不让吃糖,爸爸给;妈妈训孩子,爸爸批评妈妈……
妈妈很多时候都有一种辛辛苦苦栽种的果实被猪拱了的感觉。想发火又要忍,因为我觉得家庭氛围搞糟了会比多吃一根冰棒,多看一个动画片或者晚半小时睡觉带来的后果更严重。单独交流,爸爸的观点是“不至于吧,别那么紧张”。老师,面对这种队友,我该怎么办?
面对合作伙伴之间的分歧,我们怎么办?
先谈
(当然是谈,难不成去吵?冷战?虽然这些我们一般很擅长做,但也赢不了什么实质性的东西)
谈什么?
1、分享自己对孩子行为和状态的观察
比如吃了冰棒后身体怎么样了(有的孩子就会有反应),看了动画片之后孩子行为如何?睡眠怎样?吃了糖后牙齿怎样?吃饭有不同吗?等等。通过这些实际的观察,一方面能够提高说服力(事实胜于雄辩),另一方面也能够提醒我们自己:哪些是实际发生的,而哪些是我们自己对未来的焦虑。基于观察来调整我们自己的想法和行为。
2、分享自己的感受
比如有的孩子吃了冰棒暂时没什么反应,吃了糖也不会第二天就长蛀牙,身体和精神方面其他的更重要的影响不会马上显现,这正是我们担心的地方。告诉对方自己的感受。
3、求助
描述观察到的事实,是非常有力量的;再说出自己的担心等感受,而不是判断(千万别总把自己放在裁判或者问题终结者的位置上),记得那句主持人的开场白吗?“抛砖引玉”!我们负责抛出问题,然后问:英明的老公,您觉得该怎么办呢?
4、讨论
我觉得是这样的,你觉得是那样的,如果我们能够真正的尊重彼此,那么,就不会否定对方;如果我们爱着我们共同的孩子,那一般我们都愿意向对方迈出一步,毕竟我们不能任性的去展示个性而让孩子无所适从啊。
(这也是过年没写完的文章,现在事情多,只能草草结尾,有空再修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