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方住久了,渐渐知道山这个概念其实还有很多不同的含义,比如五岳之山,因其名而名;家乡也有山,虽无名却因儿时的记忆被艺术的美化。而在曾经是天子脚下的帝都,也接受了登山的山可以是香山景山万寿山。
九月八日登百望山 九月八日登百望山九月八日登百望山
颐和园北边的百望山,也是这样的一座山,海拔只有210米。激发对一座山的兴趣,自然也是先要了解它的前世今生,海拔不高的百望山小有名气。其一,据说它是太行山脉进入华北平原最东边的一座山峰,所有“太行前哨”之称。其二,山名原为“望儿山”,因当年佘太君在此眺望杨六郎与辽军大战而得名。其三,1937年七七事变后不久,中共领导的平西游击队在这里与日军浴血奋战,留下了“黑山扈抗战”的英勇事迹。再小的山,有了动人的故事,就有了可登之趣。
九月八日登百望山 九月八日登百望山九月八日登百望山
周末的早晨,轻装出发,奔百望山而去。在这个城市里大多数行走的交通工具,依然是地铁,因为它是这座城市最可能准确预期行程的工具,有助于减少无望等待的焦虑。16号线在马连洼站出,出站口清扫的大哥很热情告诉我前行160米即到,我欣欣然地走了五个150米后到达山门,很感谢大哥的目标分解法还是挺有激励的效果。
九月八日登百望山 九月八日登百望山 九月八日登百望山进了山门,改变以往一路留连的习惯,直奔山顶而去,但还是选择了随众流得大路前行,一路不再流连,40多分钟后到达山顶,对自己的体力又自我肯定了下。揽枫亭里已经不少早行的人在,亭外有一处小小的玻璃观景台,斗胆站上去京城风景尽在眼前,小歇片刻,顺着台阶继续上行,便到了佘太君庙和望京楼,望京楼正在维修中,佘太君庙里三五行人正在对着佘太君、杨六郎和杨八姐叩拜,于是便在东西厢房里转悠,墙上书写着被民间演绎的百望山的来历,回首亭、教子台的传说是真是假不重要,故事里传达的节义观却是中国传统文化里延续至今的价值内核。
九月八日登百望山 九月八日登百望山 九月八日登百望山站在庙前,身后的望京楼在树木缝隙中隐隐若现,远处的帝都建筑密密匝匝,密云引水渠绕山而过,有山风从山门的缝隙中轻轻袭来,驻足半晌,下山而去。
九月八日登百望山 九月八日登百望山 九月八日登百望山下山之程便随性了许多,经过吟诗阁,顺着一条无名小道穿林而下,几乎不见人,林中穿行的感觉极好,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林中的小道上,成为神秘的光的碎片,好像是太阳和这些树木之间的秘密被我发现,又好像是很久以前童年曾经这样穿行的记忆被我找到,那种富足在心的满足感油然而生。
九月八日登百望山 九月八日登百望山 九月八日登百望山但很快有了人的声音,不觉已经下到山谷,走到一条木头栈道上,走不多久,有浅浅的水湾引得众人驻足观望,我却继续沿着谷底的木栈道前行,这是一段蜿蜒去平坦的小道,有几棵树木的叶子已经开始泛黄微红,紫色的牵牛花在山坡上迤逦,又是秋天了。
九月八日登百望山 九月八日登百望山 九月八日登百望山走过一段就是黑山扈战斗纪念园了,这场战斗发生在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不久,是中共北方局领导下的平西游击队与日军进行的首次较量,打落一架敌机,缴获武器弹药无数。
九月八日登百望山 九月八日登百望山 九月八日登百望山这也是抗日历史中鲜为人知的一段了。巧的是,这场战斗发生在1937年九月八日,看来今天的到来是有值得纪念的。
九月八日登百望山 九月八日登百望山 九月八日登百望山走过天摩拱门(当年法国人修建的从京城金山的马车道从此门进入),是一条称为“儿时山林”的小道,石子路面,山木青翠,密林深处见到几处残破的土墙建筑,当年的引水渠依然还在,这便是法国教堂所在的地方了,教堂大约修建于1890-1920年左右,也有100年的历史了,但要看交通还得上到高出,不过昔日的教堂,似乎已经被一处神秘的“军事要地”所管制了,我等闲人,无法入内,只好顺路返回。之后方向感顿失,一路靠着百度,渐渐回到正路,下山而去。
九月八日登百望山 九月八日登百望山 九月八日登百望山白露,登高,行远,秋天来了, 告别过去,重新出发。
九月八日登百望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