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就像是舞蹈。比如,电话铃响起,你拿起听筒说:“你好。”电话两头的人开始相互交流信息。当信息得到充分沟通时,就会有一个转折点,两个人会结束通话。一旦你们说“再见”,这个通话就结束了。
但是,沟通不仅仅是通过语言。让我们设想一下:李丰充满爱意地轻轻抚摸女儿的头发,而女儿却把头从他的手边挪开。李丰在试图接近女儿,可是女儿却离他而去。她给了爸爸一个信号——现在她不想让别人摸她的头发。而换个时间,当李丰抚摸她的头发时,她抬头对爸爸微笑。这也是一个信号——爸爸可以继续抚摸她的头发。两个人之间的肢体语言不断给对方发出这样的信号,告诉对方自己是否愿意继续保持现在的关系。
生命之舞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告诉我们如何做一个挚友,如何教别人一个重要的观点,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沟通者,而这些正是幸福婚姻的基石。卓越的表演艺术家懂得如何起舞,商业上的成功者也都擅长这门艺术,采用双向养育的父母也是如此。把握沟通中的关键点是可以学习的技巧,它值得我们不断练习,直到最终驾轻就熟。
在管教或者教导孩子的情况下,采用陈述句是最有效的沟通方式。但是,对大多数父母来说,这种与孩子交流的方式非常陌生。
你会发现发现当你命令或者对孩子提问时,通常会激起他们的抵抗情绪:“你把自己的事情做完了吗?还没有?那现在赶快去做。”
而如果你只是用简单的陈述句式,他们往往会配合。“看起来你还没有做完自己的事。我想知道你计划怎么完成它们。”从对抗到合作的转变令人不可思议。简直就是彻底的突破!
在学习使用陈述句沟通之前,我们先来看看管教时应该避免如何沟通:
命令式(命令导致权力斗争):
“把那个放下!
坐下!
把声音放小点!
住手!
上床睡觉去!
安静点!”
你现在一定明白了我的意思。我们还可以列举无数类似的命令。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孩子按我们说的去做。命令是一种迫使孩子服从的专制式方法。当你希望孩子和你合作时,这样做根本不会奏效,因为这会导致你和孩子之间的权力斗争。
面对不给选择余地的命令,孩子会有两种负面回应:
1)他们感到无力对抗,只能放弃,表示顺从,但同时丧失主动精神;
2)他们开始反抗。
当你早上急着出门上班,或者在其他任何希望尽快做某件事情的情况下,无论孩子出现上面哪种回应,都会让你抓狂。同样,这些命令也不会帮助孩子建立自律和责任感。
在管教情境中,提问开启的沟通模式会使人拒绝合作。这个结果让父母感到挫败,对孩子则极具吸引力:
“你为什么不做作业?
不是已经到睡觉时间了吗?
你不认为自己已经看了太长时间电视了吗?
你怎么还不去做自己的事情?
如果你清理一下,你的房间不就看起来好多了吗?
你现在该去刷牙了,好吗?”
父母就是这样把自己的权力完全交到了孩子的手里,而误导的另一方会这样回应:
“我已经做啦。
我还不困。
再看一会儿嘛。
我一会儿再做。
这是我自己的房间。
我的牙齿不脏。”
很快,父母们就会开始抓狂,这会让孩子感到更有权力。放任型父母经常采用这种提问式的沟通。这只会带来斗争,而非合作。
父母们总是试图用提问式沟通引导孩子的想法,但实际上更有效的方式是倾听孩子。提问式沟通的问题在于,它会让一个非常需要倾听的人迅速关闭思维。当孩子出现问题时,父母们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问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或者其他类似的一大堆问题。“你为什么这么做?发生了什么?你为什么不告诉我你是怎么想的?你受伤了吗?你不认为当时应该选择别的做法吗?”
再重申这个原则:在需要鼓励敞开沟通的时候,避免使用提问的方式。问题不会给谈话带来结论,原本我们希望孩子以他们自己的方式讲出事实,但我们提出的问题会让孩子偏离方向。提出的问题会影响孩子的思维进程。
提问这种沟通方式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把孩子逼到“让我们现在就谈谈问题的实质吧”的境地。提问意味着听者缺乏耐心,心中只想这事情快点结束。对一个本身存在问题的人提出问题,并不能表示你关心他,反而只会加剧他的失衡状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