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闺蜜微信我,越来越没有能聊得来的朋友,语气甚是无奈。当时,我正一个人在新开的花园餐厅里,显然,我也没有可以聊得来的人一起消磨周日的下午茶时光。
想必大家对这样的感觉或感慨都不陌生。究竟,在关系中,“聊得来”到底有多重要?
对友谊来说,“聊得来”是建立人与人之间联结的契机,新认识的人倘若不能“谈得来”估计连朋友都没有缘分做。但对老朋友来说,常见的无奈则是变得“聊不来”。时间并不负责帮助我们一如既往相亲相爱,反而,我们往往都是“互不负责”的各自成长。如果做不到互相尊重与欣赏,很快就会变得没有共同语言;连语言都“不同”,自然不可能“聊得来”。所以,新朋友的“聊得来”不能保证老伙计的“有话说”。
在恋爱中,和认识新朋友一样,如果一开始就没有话说,恐怕根本走不到情侣这一层关系,所以才有一种说法“我不是个外向的人,只是遇到喜欢的人才会喋喋不休”。关系建立之初,想必是说不完的情话,此时的“聊得来”或多或少都受到荷尔蒙的驱使。即便不是天雷勾动地火的激情万丈,也一定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思念绵长。有意思的是,“聊得来”的重要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大大增加。此时,“聊得来”其实是因为双方能够面对和沟通问题,共同谋求事态的解决或发展,从而矫正和促进双方对彼此的了解。换个时髦的说法,脱掉激情外衣的“聊得来”体现了、并推动伴侣在三观上的动态平衡与包容。所以,当激情褪去,爱情天长地久的秘密在于“一起吃很多很多的饭,说很多很多的话,做很多很多的爱”。
如此一来,“聊得来”本身就是“喜新厌旧”的:帮助新朋友建立联系,却不是任何关系可以长久的必要充分条件,更会受到时间的重重考验。那么,如此重要的“聊得来”又是怎么做到的呢?
首先,我们每个人都在用各种方式“说话”:张口说、落笔写或录下音。但是,却不是所有的对话都能称之为“聊天”,而“聊得来”也不仅仅是“爱说话”。 一般意义上,“说话”至少包括听、问和说三个方面。这样的构成貌似极其简单,但实际上却没有那么容易做到。“听着”并不代表“听见”,更不能和“听懂”混为一谈。这世上本就没有感同身受这回事儿,我们唯有倾尽全身心之力去听,恐怕才能听得懂十分之一二。听到心里之后,如果没有偏见也没有批判,问出来的自然不会太唐突。只是,我们太习惯用自己的立场去评价别人的是非对错,所以,既无预设又无评价的内心反应少之又少。等到了“说”这一步,如果“听”和“问”都做好了,“说”的奥秘便是用心雕琢之后的自然结果。换言之,所谓“说话的艺术”远没有“倾听的程度”、“提问的方式”来得重要。这其中的困难就像是“夏虫不可语冰”:没有经历过冬天,断然说不出冰的温度。从以上三个方面来说,语言的艺术至少是用一颗谦卑心去倾听,一颗慈悲心去发问,一颗感恩心去谈话。遗憾的是,我们往往听懂太少,问得太快,说的又太多。
掌握了语言的艺术,也不代表可以在友谊、亲密关系中畅通无阻,毕竟“聊得来”本质上是两个人(或更多人)在诸多问题上认知、看法和态度的一致性或者包容性,能够通过交谈达到一种更深的层次和更高的境界。当把兴趣爱好、学历经历、星座血型都分享完了,我们还能说些什么?
这里依旧有两种可能: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一致,或者相容。一致性很好理解,就是大家对事物和人生的看法与态度大抵相当。相容性则是就上述问题的理念并不相同,却可以相互尊重与欣赏彼此的差异,从而达到另外一种平衡。
其实,就像这世上没有两枚完全相同的叶片,所有理念均相同的人估计也不可能存在。大部分人所面临的都是相似与差异的混合体:我们在A上价值取向相同,但对B的看法大相径庭。乍看之下,倘若各方的相似性(A)越大,其可能互相“听懂”的成分越高,所能产生的共鸣也更强烈,那么,我们提出的问题会更“正点”。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往往会对同类的事物感兴趣,也会因为相似的触点而产生交流的欲望,在沟通过程中似乎“心有灵犀”的观点更是进一步交流的助燃剂,其结果便表现为“聊得来”。
对不同部分(B)的处理,上述语言的艺术会更重要,但困难也更大。第一个挑战来自“听懂”。举例来说,如果一个人从未跳过伞,自然很难去想象翱翔蓝天的兴奋与刺激;恐怕只有从高空俯冲而下之后,才能真正体会那份高潮。但是,人的生活却比跳伞要复杂得多,更没有办法假手他人,性格也因此而各不相同。我们根本无法不受限制地去提升彼此的相同点和相似性,从这一点上来说,弱化不同部分(B)很可能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其结果往往会徒劳无功。第二步,倘若听懂了对方不一样的声音,我们是不是有能力去欣赏?于此,我总会想到一句名言: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只可惜,在维系友谊或爱情时,只有说话的权利是远远不够的。对那些不同点(B),敏感的评价、批判、怀疑,甚至只是不理解,都可能让对方没了说下去的欲望,交流便会戛然而止;只有恰当的反应,才不会招致对方的反感,使下一步的沟通成为可能。所以,通过“听懂”和“恰当反应”,我们需要营造出有助于进一步交流的氛围。如果能对不一样的声音采取尊重差异、欣赏其独特性的态度,我们很可能因此而了解到全新的、不一样的世界,自然可以增进彼此的感情。比如,我是个无神论者,朋友却是虔诚的基督徒;如果各执己见,我们的确是很难在宗教问题上达成一致,由此发酵,会越来越“聊不来”。但是,如果我不对其进行评判,她也不努力做个说客,而是试图去了解彼此如此选择的原因,不做批判地去倾听,并尊重(非)宗教习俗与传统,那么,我不仅对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极有可能因此获得了一个新的角度去观察世界。这样一来,即使不同,我们“聊得来”的话题却会越来越多。
再来说说时间是怎么挑战相似与相容的吧。如果时间只是一味地提升相似与相容,那么“聊得来”会让我们殊途同归,日益得心应手。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相似性也许会变少,而不同却在加深,新的挑战应运而生:如何去应对变化了的平衡?当各方经历了不同的生活事件之后,彼此关注的重点会发生改变,原来的共鸣也许不复存在,而新来的不同却尚未磨合,于是,冲突日益凸显,甚至在找到新的话题之前便会分道扬镳。例如,在晋升为父母之后,很多人会发现周遭的朋友换了一拨;当一方境遇发生重大变化,如果冲突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则会增加婚姻解体的可能性。也许具体原因多种多样,但上述改变发生之后是否继续“聊得来”,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正因为如此,青梅竹马和白头偕老总是为人称道,其难能可贵之处便在于共同成长所累积的深刻相似,以及针对改变、冲突所及时做出的调整,这两者所能够达到的动态平衡最为珍贵。
如此说来,“聊得来”有其自身的重要性与局限性,而人的先天不足在于无法预知生活给出的题目,以及自己会选择的答案。固然,我们可以用心用力雕琢语言的艺术,也可以排除偏见尊重个体的独特性,更可以修得智慧来欣赏差异之美。但,两者之间最初的错配便从根本上注定了人与人之间的缘分……
或许,因此,我们才更应该且行且珍惜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