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人会意识到超凡的想象力和逻辑在科学活动中是形影不离的好伙伴。在传统的科学教育中,科学似乎被塑造为一种精致、系统、美妙的知识体系,科学家的任务就是发现知识体系,而教师的任务就是将知识系统通过课堂传授、课后习题训练和实验任务教授给科学新人。科学新人接受大量的科学教育之后,掌握了诸多必要的科学知识和科学发现手段,从而就成为合格的科学家,承担起探索世界奥秘的任务。这种对科学教育的认识更多地强调科学的逻辑性,也就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按部就班地从事科学研究。然而,这只是科学研究的一部分。
另一部分就是本文所要说的,也是理工科学生所缺乏的素质,那就是大胆的想象力。这学期的通选课的期末论文是畅想未来世界与人性。收上来的作业显示出理工科学生对未来的畅想相对贫乏(或许学生不重视通选课,认为没必要用心完成)。例如,自动化专业的学生畅想的未来就是衣食住行的全面自动化,未来社会的主要矛盾就是机械与人力之间的冲突。
想象力贫乏的另一个现象就是中国科幻电影规模相较于其他类型电影非常小,似乎能拿得出手的就是由刘慈欣《流浪地球》改编的同名电影。科幻影视剧市场规模过小一方面反映出我们文化不喜欢此类想象性故事,另一方面也是我们缺少能写出引人入胜故事情节的作者和编剧。前者是历时的文化所形成的阅读爱好,后者则是科学时代我们仍缺少壮实的科幻市场的直接原因,否则《流浪地球》也不会被人说成是中国科幻之元年。
回到学生对未来的畅想,为什么仅仅畅想日常生活的全面自动化是相对贫乏的想象呢?想象不是简单的扩充。由于没有相关的生活经历,贫苦之人会将富足生活“想象”为每天都能吃窝窝头的日子。对于没见过世面的我,“想象”学术大佬的生活是没有发表压力或想在哪期刊发表就在哪期刊发表。但我们也能看到这种“想象”只是现有生活状态的简单否定或适当延伸而已,严格意义上不是想象。
真正的想象是根据现有社会发展现状做前瞻性的思考,或者就人性的考量反思人性会将社会带向何方。还是拿衣食住行全面自动化为例,难道这就是未来社会吗?并非如此,即使衣食住行全面自动化,那也只是未来社会的一个侧面而已,真正能够反映未来社会生活的还是人在其中的生活状态。至少衣食住行全面自动化的社会还面临失业问题应该是一个过于短浅的思考。
在这样一个社会中,首先要解决的是人生活的目的,因为现有个人生活的手段都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如果人尚未成为人工智能的奴隶,那么就要为安排好个人在未来社会的位置。这就涉及到重新涉及新的社会分层和劳动分工。其次,在这样一个社会中,个人的基本诉求有无发生变化?事实上,我们也发现人类有大量的基本诉求不会因为社会的发展而又明显的变化。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寻求稳定的亲密关系、实现自我价值、家庭生活,是否会在未来社会出现新的形态?这也是我们思考未来社会所要关注的方面。最后,在这样一个社会中,国家会采取何种组织架构,个人、企业、社会、国家等不同的社会组织会处于何种新的关系之中,还是仍旧维持现有的社会结构。
因此,想象不是天马行空的思考,不是没有逻辑的胡思乱想,更不是对现有状态的简单否定和扩充,而是一种逻辑推理,逻辑的过程越长,想象的奇幻程度就越高。科学真是如此。越奇幻的科学,所要求的推理过程就越长,要求也越严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