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情绪(完结)

情绪(完结)

作者: 乘风破浪煜 | 来源:发表于2024-04-18 21:33 被阅读0次

    《如何做一个情绪稳定的成年人》

    清流

    112个笔记

      第三部分 如何与情绪共处

    >> 3.1 情绪觉察:了解你独有的情绪模式

    >> 情绪觉察是一切情绪管理的基础

    >> 调节情绪的第一步是情绪觉察,这是整个情绪管理中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步骤。

    >> 情绪觉察的速度还直接影响情绪问题的解决难度

    >> 情绪觉察的方式

    >> 1.身体觉察: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身体感觉来觉察。

    >> 2.情绪觉察:有些人对自己的情绪非常敏感,天生就擅长为情绪命名,即使一时想不出,只要拿着情绪词表对一下,就可以立刻指出来自己现在是哪种情绪。

    >> 3.思维觉察:对于特别注重思维、理性的人来说,有时候确实难以觉察到自己的身体感受和情绪体验,那么可以从思维内容开始觉察。

    >> 4.行动觉察:行动觉察是最滞后的一种觉察,但仍然好过没有觉察。

    >> 只要自己能尽快注意到情绪的出现就是成功

    >> 不论你选择了哪个练习,练习的要点都一样,就是要带着好奇和娱乐的心态来做这些练习,就像尝试摆弄新买来的玩具,或者在刚下载的游戏界面里试着乱点一样。不要试图给自己设定某种目标,或者强迫自己立刻就得发现点什么——据我所知在这类练习中,这种方式常常会适得其反。请以轻松的心态来接触情绪,你就会发现情绪这个问题,对你而言,并没有自己想得那么复杂严重。

    >> 情绪觉察练习1——情绪记录

    >> 实际的日记中只需要记五件事情:事件、身体感觉、情绪、想法和行动。

    >> 按照上面要记录的要点,下面给你列出了几条情绪记录例子:

    老板骂人:肩膀紧张,呼吸快;烦躁;“你自己来干干试试”;出去抽烟。

    看微信说房价要涨:肩膀塌陷;沮丧、无奈;“反正这辈子也买不起”;开始打游戏。

    买衣服薅到羊毛:心跳和呼吸加快;开心、得意;“我可以!”;发朋友圈炫耀。

    记录按顺序分别是事件、身体感觉、情绪、想法和行动。

    >> 每天如果能够写一条就算成功,写两条就是赚到。如果在记录之后愿意回头总结一下会很有帮助,即使没时间总结只是单纯记录,也足以提高你的情绪觉察能力了。

    >> 情绪觉察练习2——呼吸觉察

    >> 把注意力放在你最容易注意到呼吸的区域,对有些人来说是腹部的起伏,有些人是胸腔会起伏,有些人的肩膀会起落,也有些人会注意到鼻孔里气息的流动,或者整个身体的扩张和收缩。不论是什么身体感受,只要你能注意到一个随呼吸节律变化的身体区域就可以,然后把一部分注意力放在这个身体区域上。

    如果你发现自己很难专注,也可以把手放在你要关注的区域上(比如把手抚在心口上),帮助你提醒自己去觉察这个区域。你还可以在吸气的时候默念“吸”,在呼气的时候默念“呼”,有时候这可以帮你更清晰地觉察呼吸。

    注意你的呼吸是快还是慢、深还是浅,均匀还是不均匀。不需要调整你的呼吸,也不需要琢磨自己练得好不好、呼吸得对不对、怎样呼吸更有效,只需要注意到你的呼吸此时的情况就可以。

    先尝试在空闲的时候做这个练习,一次做10~20次呼吸就可以。然后,你就可以在日常任何时候做几次练习,并注意在那个时候你的呼吸和平日有无不同,再说明你可能有怎样的情绪。

    >> 情绪觉察练习3——肌肉扫描

    >> 首先感觉一下全身上下哪里相对而言最放松,任何地方都可以,曾经有人告诉我他的耳朵最放松,或者脚趾最放松。无论是哪个区域,把注意力放在那里一会儿,比如可以在几次呼吸间感受这种放松感,让自己熟悉这种感觉。

    接下来以这种感觉为基线,把注意力挪到你的小腿上,注意它们此刻是怎样的感觉,是否有些紧绷或相对放松。之后是大腿,以及臀部,同样注意这里有无任何紧张感或放松感。接着是腰部和背部,如果你感到酸痛,那么就意味着有一些压力感存在。然后是双臂和肩膀,注意你的肩膀有没有耸起来,或者瘫软地塌下去。最后注意一下你的脖颈和后脑,你感觉头皮紧绷吗,或者放松吗?

    你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做这个练习,建议是在静止的状态下。我通常建议身体的每个区域感受15~30秒,你可以有足够的时间觉察那里的感受,同时又不会因关注太久而感到无聊。

    >> 请记住,如果在多次练习中,你感觉不到的区域始终相同,那么有可能那个区域有一些自己难以接纳的情绪和感受。

    >> 3.2 情绪接纳:出人意料的解决方案

    >> 情绪接纳的强大力量

    >> 已经知道自己有什么情绪了,接下来呢?接下来的步骤很简单——接纳它的存在。

    >> 绝大多数情绪困扰都是由于次级情绪造成的,而负面的次级情绪几乎都是由于对初级情绪的负面评价产生的,也就是由于我们不接纳自己起初的情绪反应,而造成的一系列负面情绪体验。

    >> 既然情绪接纳如此重要,那么怎样才算是我们接纳了自己的情绪呢?接下来就让我们来看一看“接纳”的定义。接纳实际上是由五个部分组成的:

    >> 1.不企图。当我们接纳的时候,我们对于当下的场景和接纳的内容并没有什么额外的期待,也不试图通过接纳再获得什么。

    2.不回避。也就是把情绪摆到台面上,直面它,而不是逃避它、不想看见它。

    3.不评判。我们会额外有所求或者逃避面对,通常都意味着我们内心对于情绪存在某种评判——这不是我们对事件的评判,事件会有好坏对错,而是指我们对自己的情绪的评判。情绪是一种自然现象,本身是没有好坏对错的。

    4.能包容,或者说能耐受。它意味着当我们面对来自外界或自己内部的情绪刺激时,不会立刻条件反射式地应激,而是能够耐受一会儿这种刺激,类似于大家常说的“能hold”(能控制)。

    5.真心情愿。这是接纳中最难把握的一点,也就是你需要是真心地接纳,而不是出于“我应该接纳”(强迫自己),“接纳是最好的解决方法”(功利主义),“接纳才能变成更好的自己”(对当下的自我不接纳)等原因给自己“表演”接纳——毕竟,自己是骗不过自己的。

    >> 从接纳自己的“不接纳”开始

    >> 情绪接纳练习1——认识你的“接纳”

    >> “接纳”是一种主观体验,只要你体验过就可以很简单地识别出来;这就像一旦你吃过糖的甜味,每次吃到糖的时候都能分辨出来,并不用进行什么分析推理。

    >> 找一个比较舒服的地方坐着,把眼睛闭上,首先做两三次深呼吸,然后感觉一下自己现在的身体感受,是觉得放松还是紧绷,烦躁还是平静?可以是你身体某一部分的感受,也可以是身体整体的感受,不论是积极还是消极的感受都没问题。

    当你注意到自己的感受时,不论是什么感受,都尝试在心里轻轻地对这种感受说“No”“不要”,尝试推开这种感受,有意不去感受它,企图让它消失。注意当你企图推开、拒绝你的感受的时候,身体是怎样的感觉?肌肉会变得紧张还是放松,胸口会觉得更舒畅还是闷堵,下颌会咬紧还是松开,头脑会变得更清晰还是混沌?那个感受本身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或者也可能没有变化?现在你体验到的,就是实际上不接纳的时候,身体会给出的信号。

    接下来,做一次深呼吸,回到你此刻的身体感受上。此时你的感受可能跟说“No”之前一样,也可能不同,不论是怎样的感受都可以。然后,在心里默默地对此刻的感受说“Yes”“好的”“你来吧”。感觉说完这些话时,你的身体有怎样的感受?同样去注意你胸口的感觉,呼吸是否顺畅,四肢肌肉的紧绷程度,肩膀会耸起还是塌下去,下颌和头皮会紧张还是放松……可能你身体其他地方的感受也会发生变化。不论有怎样的感受,允许这些感受存在,尝试去了解你的身体对于“Yes”“好的”的反应,你现在所感觉到的,很可能就是实际上在接纳时,身体会给出的信号。

    >> 尝试放开预期,允许你的身体有它自己的反应。毕竟这只是一个小练习,不会有人给你评分,你也不必非要控制自己把它做好。如果一次做得不好,那就在空闲的时候多尝试几次,不要给自己设限。

    >> 情绪接纳练习2——接纳情绪困扰

    >> 下面就是一个帮助你学习接纳负面情绪感受的练习,请在独自一人的时候尝试练习。

    找一个你觉得舒适的姿势坐好,你可以把眼睛闭上,或者如果需要一边阅读以下内容一边做也没有关系。记得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此刻的身体感受上,比如身体随着呼吸的起伏,或者后背与座椅接触的感觉,把你的关注点从外界刺激拉回到对此刻自己身体感受的觉察上。

    接着,你可以回想一件近期发生的负面的事情,不建议去想特别重大的负面事件。如果说特别重大的负面事件的严重度是10分的话,那就想一个严重度在3~5分之间的负面事件。比如说,最近与同事的不愉快,或者和家人的一些小小的不顺心。尽量详尽地回想整个事件的过程、过程中你的感受,以及你对这个事件的看法。

    然后觉察你此刻的身体感受,可能跟刚才已经有了一些差异,现在呼吸和心跳的频率还一样吗?腹部肠胃的感觉如何?腿部的肌肉是紧张还是放松?肩膀呢?也许你会注意到头脑发涨,或者身体其他区域的酸痛。这时,把注意力放在身体感觉最明显的区域,尽可能地带着好奇去探索那个感觉,去感受它的强度和质感,比如可能是麻麻的、发酸的,也可能是沉重坚硬的,或者紧绷的,感觉可能会随着时间而变化,也可能是持续不变的。

    不论这个感觉是否强烈,或让你在多大程度上感觉不适,你都可以试着在内心允许这个感觉在此刻存在,并在感受到这个感觉的同时,继续呼吸,继续觉察。如果对你有帮助,你也可以在心中默默说:“这个感觉现在已经在这里,觉察它是OK的,让我觉察它,了解它。”这样来帮助你发展对这样的事件和情绪所带来的身体感觉的觉察。

    >> 如果感觉过于强烈,让你觉得难以承受,那么就把注意力拉回到呼吸上,或者你在阅读的这段文字上,让自己休息一下。在觉得放松一些之后,你再重新尝试去觉察此刻的身体感受。此时你的身体感受可能已经变化了,或者跟刚才类似。如果刚才关注的感觉消失了,而有其他强烈的感觉生出,那么你就可以把注意力移到下一个强烈的感觉上。每次这样做5~10分钟,你可以在任何有空当的时候进行练习。

    >> 3.3 自悯:做自己最好的盟友

    >> 自悯是给自己的阳光

    >> 自悯是更高一层的接纳,它不仅接纳情绪,也接纳思维、感受,以及我们自身的种种优势和不足,可以说是对自己全方位的接纳和友善。

    >> 因为我们挑剔别人的原因,通常也是我们不能容忍自己的地方;我们回避别人的原因,通常也是我们对自己会感到不知所措的原因。

    >> 自悯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个,也是最显而易见的部分是“自我友善”。自我友善指一种对自己友好、不过分评判苛责自己的态度。

    >> 自悯的第二个组成部分是“普遍人性”,指的是我们认识到,自己和所有人一样会经历痛苦和挫折。

    >> 自悯的第三个组成部分是“正念”。我们并没有在本书中详细讲解过正念,但正念与我们所讲的情绪觉察非常近似,也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尝试对自己的体验有所觉察,并对自己的体验保持中立的态度,即我们既不夸大自己的痛苦,也不压抑或低估自己的困难。

    >> 首先找一个比较舒适的地方坐好,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身体和呼吸上,感觉你此刻的身心状态。你可以感觉一下脚部和地面接触的感觉,或者身体随呼吸起伏的感觉,只要让你的注意力回到自身就可以。

    接着,想象一个你感觉对他有爱心的对象,可以是你熟悉的一位好友,或者你尊敬的一位老师,要注意这个对象不能是你爱慕的对象,或者跟你有很近的亲属关系,我们在这里不是要体验爱情,而是爱心。如果找不到合适的熟人,你也可以选择猫、狗或者小孩子,只要是能让你产生爱心的就可以。

    在心中想着这个对象,不一定要能想象出他实际的样子,只要念想着就可以。然后在心中默念“祝愿你幸福”或者“祝愿你健康”,一两句简单的祝福语就可以。你也不需要考虑他们是否能收到,只需要专注在默默祝福和散发爱心上。重复去祝愿他,然后注意当你祝愿时身心的感受,这样做2~3分钟。

    接着,注意力回到自己身上。以同样的心情、同样的方式,对现在的自己散发爱心与祝愿。你可以对自己默念“祝愿我幸福”“祝愿我健康”。即使一开始有些困难,或者感觉有些假也没关系,坚持持续不断地祝福就可以。如果你产生了其他任何想法,那么先让注意力回到对自己送出祝愿这个活动本身上,其他的想法可以在练习之后再琢磨。

    做完练习后,觉察你此刻的呼吸和状态相比练习之前有什么相同或不同。

    >> 3.4 驾驭情绪:应对日常情绪的挑战

    >> 下面是认知解离的两种常见练习方式。

    方法一:

    首先回想一个你最近有过的负面想法,最好是一个对自己的评判,对事情的判断也可以,比如“我什么都做不好”“事情绝对不可以失控”“没有人喜欢我”。然后在你的脑中想象一块屏幕,把你想的这句话打上去,就像在电脑屏幕上Word里面敲了一行字:“我什么都做不好。”接着,开始在想象中修改它的字体,你喜欢仿宋、雅黑还是小篆?或者每个都改一下试试看。你还可以在想象中修改这行字的颜色,改成鲜红、嫩绿、荧光黄、雾蓝……你也可以参考一些艺术字体,把它变成空心的、闪光的、扭成一个环的,或者近大远小、左大右小。在你做完这些调整后,再回头看看这个想法,你可能会发现自己根本就感觉不到这句话之前对你来说的意义了。它变成了一个物件,可以随你操作,而不是你人生中一个看似重大的事实。

    方法二:

    同样回想一个你最近有过的负面想法,但是这一次把你的想法用《生日快乐歌》或者《铃儿响叮当》的旋律唱出来,总之找点欢快的旋律。你通常一定是很严肃认真地看待自己的想法的,现在请尝试以轻松随意的方式唱唱看。只要大概合着调子唱下来就可以,而歌词就是想法的无限循环。如果你觉得顺口还可以多唱几遍。唱着唱着,你可能就会开始感觉这种唱法非常无聊,甚至可能会发现你的歌词也很无聊。你的想法开始回归它本身真实的样子——它就是一个想法,而不是对你的定义或者对你未来的预言。

    >>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思维误区:

    非黑即白:绝对化的思维方式,一件事情不是好就是坏,不是对就是错,不是成功就是失败,不存在灰色区域,不存在未知因素。

    >> 以偏概全:或称以点带面,也就是从一个特例轻易推广到全局的思维方式。比如,一个表格没做好就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一次社交被拒绝就认为对方讨厌自己。

    >> 否定积极:焦虑的人未必不会有积极的体验,但他们很容易认为这些积极的体验都不算数。别人肯定自己是出于礼貌或者不了解自己,自己的资源肯定不如别人的资源有用,自己的成功不是不值一提就是纯粹靠运气……总之,自己把所有积极、安定、支持性的事物都破坏掉,结果就更容易感觉心里没底、脚下踩空了。避免这种思维误区的方式是客观合理地看待自己的成功,比如想象如果自己所拥有的发生在另一个人身上,自己会如何看待——这时候你可能就会发现自己所拥有的还挺好的。

    >> 思维过滤:思维过滤与否定积极是一对相伴而生的思维模式,否定积极的要点在于积极的都不算,而思维过滤的要点在于消极的全都算。

    >> 情绪推理:当事人习惯根据自己的心境评判外界的事物。简单地说,通常一个人会在事情顺利时感觉开心,在事情不顺利时感觉不开心。

    >> 直奔结论:很多人在成长过程中大概都听到过类似的推论——上不了好小学就上不了好中学,上不了好中学就上不了好大学,上不了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结婚养老就会成问题……最后结论是上不了好小学你就完了。

    >> 你要记得自己并不需要摆脱某种思维方式,而是需要多学几种思维方式,以便每次思考的时候可以有更多种选择,能够根据每次的实际情况选择更有效的思路

    >> 接受生活中的不可控性

    >> 抑郁情绪:找回活力

    >> 抑郁与焦虑经常是一对相伴而生的情绪,原发焦虑继发抑郁在临床上颇为常见。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一开始是焦虑,焦虑了一段时间以后生活质量下降了,心理能量耗光了,就抑郁了。

    >> 减少压力,但不要停

    >> 主要是外部压力造成的,比如工作压力太大,家里家外顾不过来等,那就需要考虑主动减压,比如跟领导沟通、换岗、辞职、和家人协调家务分配等。

    >> 真正的抑郁是休息不好的,只有动起来,与外界有接触,身体才有机会分泌血清素、多巴胺、内啡肽这些让我们感觉好的神经递质和激素,才能逐渐消除抑郁感。而且,参加规律性的活动还可以避免抑郁中经常出现的昼夜颠倒、起居混乱,以及随之而来的内分泌失调,可以说一举两得。

    >> 活动、运动、行动

    >> 抑郁的人需要做什么呢?首先,出门晒太阳。这算是一种光照疗法。

    >> 只要出了门,走着走着就自然会有力气了。可以指定去一个远一点的面包店买一个蛋挞,或者到喜欢的奶茶店买一杯果汁,给散步定一个有奖赏性的目标会让整个过程更顺利。

    >> 其次,参加一些艺术、表达、创造性的活动也是很好的尝试,这可以让你的情绪“动起来”。

    >> 如果你有能够交心的人,跟他们聊聊天也是不错的选择。不要怕给别人添麻烦,有人会相信自己、愿意跟自己说心里话,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奖赏而非负担

    >> 小贴士:自我照顾活动清单

    去做一次按摩,让自己放松一下

    点一支蜡烛,把自己裹进温暖的毯子里

    熏一些精油,比如玫瑰、天竺葵和佛手柑

    听自己喜欢的音乐,或者出门去听音乐会

    看自己喜欢的电影或电视剧

    读一本激励人心的书

    祈祷

    大哭一场,然后喝点盐水,好好睡一觉

    整理房间或者自己的收藏品

    拼拼图、乐高或者手办模型

    走到大自然中去,或者去公园摄影

    去健身房做一次运动,好好流一次汗

    洗个舒服的热水澡

    种点好养的花草,照顾植物

    去唱KTV,把郁结的心情都唱出来

    学一种简单的乐器,比如卡林巴拇指琴、陶笛

    去做一次美甲或者剪发

    养一只宠物,跟它玩

    晚上出门看星星

    去玩密室或者狼人杀等推理游戏

    去你所在城市的图书馆或博物馆

    >> 你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重新规划生活:

    1.把你每周会做的事务全部列出来,尽量列得细致一些,包括工作学习中的任务(如给客户打电话、背单词、做报表等)、家务活动(如打扫房间、做饭、去学校接孩子等)、个人事务(如吃饭、睡觉、洗澡等),以及其他休闲活动(如看剧、逛街、练瑜伽等)。写的时候不要过于笼统,至少细化到20件事情,最好能达到30件左右。

    2.接着把所有事务根据做完后的体验分成三类,分别是:

    a.奖赏性事务:做的过程中或者做完后会感觉快乐、满足,给你带来短期积极体验,或者符合你的价值观,让你长期感到充实的活动。

    b.掌控性事务:虽然做完了并不会特别开心,但你做起来比较顺手,因此并不花什么心力的事情。

    c.消耗性事务:做的过程中会消耗心力,做完后你经常感到非常疲惫,或者需要调动大量心力才能迫使自己去做的事情。

    3.接着看一看在一周或者一天之中,你的这些事务是如何分配的。你可以把它们填到一个日历或者周历上,看一看你每天要做多少消耗性的事务,又可以做多少掌控性事务,以及享受多少奖赏性事务。如果有帮助,你还可以把事务通常所花的时间列在后面,帮助你更清晰地看到自己每天会消耗多少心力,又会得到多少补充。

    4.尝试调整事务安排的日期和时段,尽量在消耗性事务之后安排一些奖赏性或掌控性的活动。最好每天都安排一些让你感觉放松或者愉快的活动,如果在一天之内难以安排,那么在一周之内也务必安排一些。有些时候奖赏性的活动可能并不是对你个人发展来说最有建设性、生产力的活动,但提醒自己所有电池都需要充电,你的心也是一样。没有什么设备可以无限续航,永动机根本就不存在,如果你今天不愿意腾出时间给自己的心充电,明天它就能通过抑郁让你彻底“宕机”。

    >> 要想让一个人确立解决愤怒情绪的决心,需要培养他的共情能力,让他意识到愤怒的代价。最简单的方式是通过换位思考,即让当事人想象有另一个人每天像他对别人发怒那样对他发怒,考虑他会有怎样的感受,对对方会有怎样的看法,以及未来可能会对对方有怎样的行动。

    >> 然后在感觉到愤怒时演练以下步骤,帮助你熟悉流程,以便更好地运用在实际场景中。

    1.首先认知自己目前的愤怒情绪,注意到你现在愤怒了,夸奖自己尽早注意到它的出现了。

    2.接受你此刻的愤怒感受,尝试不评判地对待这件事,也不刻意去压抑或夸大。不需要对自己说“你不应该愤怒”,但也不需要对自己说“你就应该愤怒”。

    3.观察随着愤怒你的身体产生的变化,比如温度升高、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牙根紧咬等。当你有评判性的念头时,关注它们对你的身体感受造成的影响,比如某个念头让你脸颊发热了。

    4.在心里退一小步,事实上你只需要想象在内心和愤怒情绪拉开一两厘米的距离就可以。不要试图远离愤怒,毕竟它现在还在这里,但也不必往火坑里跳。尝试稍微拉开一点距离,对自己的情绪反应保持中立,明白这只是你身体发生的一种反应,你可以认同它,也可以让它自然发生,自然结束。

    >> 这也指向了愧疚与其他情绪处理在本质上不同的地方:作为一种纯粹的社会性情绪(在无社会条件下无法发生),愧疚必须在关系中才能解决,它是唯一一种不能单纯通过独立思考、练习、调整彻底消化解决的情绪。

    >> 处理愧疚的第一步是减少应激。

    >> 最理想的方案是家人和朋友关系。和那些曾经激发你愧疚情绪的人握手言和,得到他们的接纳和肯定,或者可能是他们真诚的道歉——他们承认自己当年做错了,并邀请你重新评估自己。

    >> 表达真实的自己

    如果你找到了一段可以信赖且稳定的关系,那么把真实的自己表达出来。愧疚情绪最终的释放在于表达。

    >> 3.5 自我关怀:构建健康的情绪生活

    >> 觉察、接纳和自悯,这些都是能够提升情绪应对基本能力的方式,我鼓励你在任何有时间或想起来的时候进行练习。

    >> 自我关怀包括任何我们有意去做的,照顾我们的心智、情绪以及身体健康的行为,有时也会涉及我们如何在关系中、职场里和生活中照顾自己,而不仅仅是驱动和榨取自己。

    >> 身体健康方面的一些小贴士,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相应调整。

    尽量走路或骑自行车上下班,如果能骑一半路程,再坐一半路程的车也可以,尤其是在下班路上,因为下班时即使飞快冲到家里,精神也还在工作状态,还是需要时间去放松的,而坐在沙发上放松远不如走在路上放松健康。如果是接送孩子的家长,则可以尝试早上上班时运动。

    有条件的可以健身,任何方式都可以。不要想着“这周只做一次也没用,下周再开始一周三次吧”。你吃饭也不会想着“今天起晚了只能吃一顿了,不如不吃明天再吃三顿吧”,不是吗?每一次运动对身体都是一次释放,不要浪费任何一次释放的机会。

    减少刺激性、成瘾性物质的摄入,香烟和咖啡会导致焦虑情绪上升,还能诱发惊恐,饮酒则容易导致次日抑郁,大量甜食会导致血糖快速波动,血糖下降时人也容易萎靡郁闷。在对咖啡、甜食等有瘾的情况下,应该尝试用更健康的食物替代,比如喝茶或者吃低糖食品。

    尽量保持稳定的作息,早睡早起、晚睡晚起都可以,尽量每天在类似时间起床和睡觉,不然身体持续处于“调时差”的状态下,会导致情绪低落和内分泌失调。

    不要乱学什么一天只需要睡4小时、2小时、1小时的励志方法,除了少数先天睡眠需要少的人,大多数人缺乏睡眠都有巨大的负面身心代价。自己需要多少睡眠时间就是多少,6~10小时都是正常范围。

    咨询医生后,可摄入有助于情绪健康的微量元素,包括维生素B6、维生素B12、维生素D3、富含Omega-3的深海鱼油和叶酸,女性经期情绪问题可考虑口服月见草油。

    当出现情绪变化时,注意身体表征,首先去医院筛查是否有甲减、肝炎、脑病变等问题,再进一步自己调整。

      第四部分 情绪与他人

    >> 4.1 情绪理解与共情

    >> 一方面,我们来讨论如何理解他人的情绪;另一方面,也会谈谈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让其他人理解自己。

    >> 养育者的情绪理解能力直接影响亲子关系,并进一步影响人们自身的情绪健康程度。

    >> 越少被理解的孩子,就越不容易了解和信任自己。

    >> 不得不说,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如果自己比较能理解一件事、一个人,就会更容易感到安心;如果自己对周围的人百思不得其解,那么心里大概也会更觉得不安。毕竟无法推测接下来可能发生什么,而未知对大多数人来说不是那么容易应对的。

    >> 情绪理解的过程和方式

    >> 这个过程由三部分组成。

    首先,当我们看到他人的情绪反应时,我们的大脑中会有一类被称为“镜像神经元”的感觉运动细胞主动模拟我们所看到的情况。

    >> 接下来,根据这个复制品的表现,我们就可以进一步调动自己相应的情绪反应。

    >> 在得到了在大脑内情绪复现的第一手资料后,我们的大脑就会开始根据过去的经验分析这些资料:我受伤了,我很疼,我哭了……嗯,如果受伤了很疼,那么我就可能会哭,并且这个时候我会伤心,可能还会有些害怕,所以对方现在的情绪应该是伤心和害怕。

    >> 在具体层面上,由于人们不同的经验和偏好,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理解方式,分别是情绪共情和认知理解。

    >> 情绪共情更倚重情绪复现的过程,尤其是对情绪的身体感受体验。

    >> 反之,认知理解更倚重资料分析的过程,擅长这种方式的人未必能够对他人的感觉感同身受,但是很善于收集信息,并根据经验进行推断。

    >> 如何提升自己的情绪理解能力。

    第一步:了解多样的情绪知识

    >> 所谓对他人的情绪理解,其实际过程是对自己的情绪理解,只不过是对自己复制对方的那部分体验的情绪理解,但所理解的对象其实发生在你的内部。

    >> 熟悉自己的情绪反应方式还有一个额外的好处,就是在很多场合下,你可以明确知道自己所体验到的,哪些是自己的情绪,哪些是对方的情绪,不会被别人的情绪带了节奏,这一点对以情绪共情方式为主的人非常重要。

    >> 有些人愤怒的时候会大喊大叫,有些人则是蹲在墙角生闷气;有些人害怕的时候会哆哆嗦嗦,有些人则越害怕越会虚张声势。

    >> 第二步:注意自己的情绪滤镜

    >> 因此,在我们理解他人的情绪时,首先要查知自己的情绪,如果自己并没有什么强烈的情绪,那么此刻的理解会是比较符合事实情况的;如果情绪非常强烈,那么不论你产生了任何情绪理解,都不要太过相信,待情绪平静下来后再做反思,你可能就会发现自己对他人的情绪理解发生了变化。

    >> 发现我们自身理解误差的一种简单方式,是回想你过去对他人情绪的理解:

    你通常比较容易在别人身上看到的情绪是什么?

    你通常觉得周围人的情绪有多强?

    你通常觉得周围人的情绪反应是否适当?

    你通常会认为对方的情绪是会因为你还是因为其他原因产生的?

    你比较容易认为对方的情绪是性格使然,还是由于当时的事件造成的?

    你通常推测对方对你的情绪反应是恶意还是善意的?

    回想你过去的经验,如果你普遍容易看到什么情绪,普遍容易认为是自己造成的,或者普遍觉得别人的情绪反应过分,那么这些都可能指向你自己的“情绪滤镜”。

    >> 第三步:学会客观观察他人

    >> 学习全面、整体、客观地观察一个人的姿态,再得出理解是非常重要的,这种方式也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个人理解倾向的负面影响。

    >> 共情者通常具有一些显著的特征和困扰,比如:

    1.只是待在别人附近就能感觉到对方的感受

    2.容易显得情绪敏感,并且容易被情绪淹没

    3.对他人的负面情绪会产生生理反应(比如头痛、心动过速)

    4.在与他人发生冲突后,会产生宿醉般的疲惫感

    5.分不清自己和他人的感觉,经常太关注别人而忽视自己

    6.常能猜中别人的感觉,即使该感觉不合常理

    7.对负面情绪和嘈杂环境的耐受力低下,与人群密集接触会导致抑郁和慢性疲劳

    8.偏向小群体或一对一沟通,并且需要能在情绪不适时离场

    9.需要大量时间独处来消化情绪

    10.有条件的话偏好待在大自然中或农村

    11.容易吸收别人的负能量,并容易被他人情绪耗尽精力

    12.身体对糖、药品、酒精等敏感,需要减少用量

    13.会因糖、碳水之类特定食物的摄入导致较大情绪起伏

    >> 如果以上绝大多数选项你都回答“是”,并且是“经常是”“总是”,那么你可能就是一位共情者。如果只有部分选项有时是,那只说明你具有一定的共情理解能力。

    >> 以下是一些可以考虑的自我保护方式:

    在嘈杂环境中时,想象自己周围有一个保护罩

    练习自悯

    练习聚焦于心脏区域感受的冥想

    多在大自然中独处

    每天给自己留出时间放松

    使用香薰精油,如岩兰草、大马士革玫瑰和香蜂草(不过敏的话)

    避免与自恋和有操纵性的人共事,避免与他们发展亲密关系,避免主动跟他们说话

    避免大量闲扯或者在网上闲聊耗散精力

    在面对他人过分的情绪要求和道德绑架时,保持冷淡

    必要时直接拒绝,但可以带着微笑拒绝别人

    提醒自己他人并没有这么丰富的感受,也猜不出你的感受

    注意他人与自己的不同之处

    避免企图改变或拯救他人的想法

    >> 4.2 情绪表达与沟通

    >> 情绪表达的困境与价值

    >> 严格来说,传统中国人并不是不表达情绪,只是习惯了不必直说就可以达到表达效果而已。

    >> 第一步:澄清内心的情绪需求

    >> 表达的第一步,是搞清自己到底想要表达什么。通常情绪表达必然包含两个内容,一个是我们当时的情绪感受,另一个是我们心底的情绪需求。

    >> 下面,我就为你列出了人类常见的九种情绪需求。

    >> 安全感:寻求内心的安定感是一种常见的情绪需求,通常也是人们最看重的需求之一。这种安全感需求可以是由于身体安全、财务安全、工作安全所带来的内心的稳定感,也可以表现为寻求稳定长期的亲密关系和回避人际冲突。

    自主:一个人如果想要自我肯定,感到自己是有力量而不是无力的,就需要一种自主的感觉。也就是他需要感觉自己能主动去维系自己的生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选择自己每天的体验和生活的方向。

    关注:人类需要他人的关注,因为缺乏父母的关注在儿时意味着死亡,人类就发展出了追寻他人积极关注的本能,缺乏一定程度的关注可能会让人觉得不安和无力。另外,自我关注和他人的关注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情感联结:与关注相连的是人类对情感理解的需求,我们需要与某些人发展信任关系,体验亲情、友情或爱情。这一需求的满足可以令我们的内心感到充实满足,也会为我们的人生提供更多意义感。

    社会联系:作为社会动物,人类需要与周边更大的社会和社群产生某种联系,对社群有贡献会让他们更容易自我肯定,而与社群保持良好的关系也能提升人们的安全感,增加情感联结的机会。

    自我感:除了与社区和他人的联结,我们也需要一种健康的自我感去与外界平衡。我们需要感觉到除了社区和家庭赋予我们的价值,我们还有一些独立的价值,满足这一需求会令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更加游刃有余,对自我的感觉更好。

    私密感:每个人都需要一些只属于自己的空间和时间,去处理自己的感受,思考过去的经验并成长。我们也需要一定的隐私,让我们感到不会永远暴露在公众的视线下,随时需要满足他人的标准和期待。

    成就感:要想保持自尊,我们就需要有一定的成就感。成就感的满足并不一定来自巨大的社会成就,它也可以通过完成一些生活中必须的事务,对家人和朋友有所帮助,或者实现了自己的目标来达成。只要是你在乎的,当通过自己的努力达成时,你就会有成就感。

    >> 意义感:我们需要感觉自己的存在、自己所做的事情具有某种价值或意义,这种意义可以来自他人的肯定,也可以是自己赋予的。满足这一需求会给我们带来“意义幸福”,一种通过实现自己的价值所带来的幸福感。

    >> 第二步:有选择的非暴力沟通

    >> 当你明确了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后,就可以尝试主动向他人进行情绪表达

    >> 情绪表达=1.发生的事件+2.你的情绪感受+3.你的需求和期待

    >> 1.在发生的事件方面,请尽量给对方一些客观事件的信息,比如,“我昨天被老板骂了”“我们最近很少有机会独处了”“我昨晚想起了之前××的事情”。简单说明即可,不要长篇大论,否则对方的思绪可能会被带入事件中,开始提问和分析,你就容易感到情绪无处发泄或者被忽略。

    2.把你的情绪描述给对方,如果可能,那就尽量精确一些,比如,“我感觉很伤心”“这件事真的让我气不过”“我觉得很无力、很沮丧”。一开始,你也可以查本书的第二部分来帮助自己扩充情绪词语。如果感觉情绪很复杂,一时说不清楚,也可以用一些比喻或者描述身体感受来帮助表达,比如“感觉整个人像泄了气的皮球”“心里有一种空荡荡的感觉”“心口觉得特别压得慌”。

    3.然后你可以把自己的需求和期待(如果有的话)告诉对方,比如,“我很希望自己能更有成就一些”“我心里觉得很不安,你能不能陪我坐一会儿”“其实我很希望你能在日常中多关注我一些”。在这里尤其要注意语气,不要把需求和期待说成命令和要挟。我曾听过不止一对情侣吵架时说“你要是再不×××,我就要×××了”,这不是情绪表达,而是情绪操纵。

    >> 第三步:维护健康的情绪边界

    >> 我的建议是先从自己做起,首先缓解一下自己的情绪边界混淆问题,给自己的情绪系统减负。你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尝试:

    1.学习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并为它们负责,不要期待别人去猜你的情绪。作为成年人,也不要把自己的情绪体验都归因在他人身上(即使他人可能在其中占一部分比例)。

    2.不要把自己的每一种情绪都跟所有人分享,或者把倾诉作为唯一的情绪解决方案,把其中的一些情绪留给自己,通过写日记或其他独立的方式来处理。

    3.学习不为他人的情绪负责,指出那是他们的情绪,而不是你的。在不适合当面指出的情况下,至少在心中明白那跟你关系不大,你不必为他人的情绪产生过多的负罪感。

    4.当他人强求你牺牲自己来满足对方时,尝试拒绝,不要自我欺骗,正视心中不愿意屈从他人的感受。你可以回想一下此刻自己的情绪需求,健康的关系应该是彼此情绪需求的满足和协调,而不是牺牲一方去满足另一方,或者用物质来购买顺从和感情。

    5.学习主动倾听他人的情绪,承认他们可以有自己的情绪,不必跟你一样或必须认同你。同时,当你的情绪跟别人不一样的时候,你也没必要给自己找错,或者试图把自己的情绪变得跟别人一样。

    6.不要预设自己知道别人的感受,比如“我知道他是这么想的”“他就是觉得××”。即使你对自己的感觉很确定,也请尽量跟对方去澄清确认,并且不要百分之百地相信你没确认过的情绪猜测,尊重他人可以跟你有不同的情绪逻辑。

    7.在说话的时候,对于自己的想法、需求和感受,尽量多以“我”开头,这会提醒你自己现在在边界的这一边,不要跨过去。

    8.你也可以向别人解释情绪边界的概念,听听他们的想法,但不要把这个观念强加给别人。情绪边界不是一条僵化的线,而是一个动态过程,慢慢在生活中体验它、学习它、掌握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情绪(完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geyx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