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岁月
邹江宜
四十七前的今天,我们知青下乡的日子不知不觉地远去了。
如今,年过花甲,仍人老心不老,总有一种情怀在心中荡漾,不曾离去。
回忆那段岁月,总有说不完的话,诉不完的情。
忘不掉的往事,总是那么历历在目,不时的在脑海里浮现。
岁月无情,人之有情,
那时是朝气篷勃的青年,响应党的号召,奔赴广阔天地。一起战天斗地,一起走向社会,一起去拥抱未来。
我们在一起种过田,一个锅里吃过饭。共同面对过难以想象的困难。共同享受过酸,甜,苦,辣的生活。
是那样的无怨无悔,一路前行。有时也很傍徨,也很无奈,但都坚持下来了。
回忆青春,总是那么美好。
四十七载只是一瞬间,好像就在昨天。
今天是我们下乡的日子,我把前几年写的《难忘的岁月》再发给大家分享一下,一起回忆那过去的难忘时光。
往事怱怱,岁月无情。
青春无悔,永葆初心。
2020年4月25日
难忘的岁月
邹江宜
青春的岁月像条河,
岁月的河啊,汇成歌,汇成歌。
一支歌,一支深情的歌。
一支拨动着人们心弦的歌。
每当听到这首《一支难忘的歌》的时候,总是思绪万千,往事一幕幕浮在眼前。又把我带到四十五年前的今天,是我们响应毛主席的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在教育,很有必要》的日子。
一九七三年四月二十五日,天气睛朗,春暖花开,我们在欢送的锣鼓声中,在亲人的泪水,难舍难分的心情目送下,登上东方红63号轮船向长江下游缓缓而下。
船在江中前行,浪花翻滚。两岸的群山在阳光的照耀下,显露出翠绿而清新的山峦。第一次远行,我们还沉静在对亲人难舍的心情之中,无心观赏两边山上美丽的景色。
经过二个小时航程,船到达古老背码头。
我们一部分人先下船,其他同学还要继续乘船开向他们的目的地。
刚一下船,就看见接我们的二个老农民用牛拖着一个板车,叫我们把行李放在车上。领着我们在乡间泥泞的小路上慢悠悠的前行。(后来才知道,接我们的是生产队的谭队长和张保管员)
春天的阳光照在大地上,路两边的小麦一片青绿,棉花长出新苗,到处是一片绿油油的。水田里人在用牛犁田。金黄色的油菜已长出莱籽在风中摇曳,野菊花开满了山间田野,像一幅幅油画展现在眼前。
小路边溪河潺潺流水,不时地有小鸟展开彩色的翅膀在溪边戏水。
路两边稻田的人排成一排,在水田的插秧,不时传来嘻闹的声音。当我们经过他们时候,插秧的人停了下来,好奇的看着我们,不时的说着什么。
我们看着田间的村民,无心猜测他们在说什么?只想早点到达下乡的地方。
经过二个多小时路程,到达了目的地,看到一座酷似马鞍的山。在蓝天白云映衬下,显得格外清秀,山上的松树苍翠挺拔,云雾在林中穿过。靠山底的村民房屋显得格外宁静。
带队的谭队长给我们说,这座山叫马鞍山,山下边就是我们的生产队,叫云池公社金岭大队第四小队。
刚到小队,三个女同学就分到村民家中居住,我们二个男同学分到一户姓卢的乡亲家偏屋里居住,外面就是厨房。
五个人就这样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家庭。妇女队长为我们准备了大米和生活必需品,还准备了一大堆做饭的柴草。
第二天,天刚亮,谭队长就安排我们下水田跟社员学插秧。
第一次下水田的情景,我至今记忆犹新,就好象昨天一样。
来到田边,看见乡亲熟练而快速的插着秧,我们脱掉鞋子,下到水田里,一股凉气传遍全身,水和泥浆漫到膝盖,走路很不顺畅,拿起秧苗跟着村民笨拙的往秧田中插去。没有一会儿,腰也疼了,胳膊也酸了,更可怕的是蚂蟥也爬到腿上吸着血,让我不知所措,队里卢家三兄弟之一,最小的叫卢圣华告诉我,别怕,用手一拍就掉了,我一试果然就掉到水田里了。
一天的劳动,我们回到家里,腰,腿都痛,都不想动了。但大家还是坚持做饭,女同学负责煮饭,洗莱,我们负责烧火和挑水。等饭做好吃完估计也晚上8点多了。
当时没有电灯,很不习惯,只有昏暗的煤油灯忽闪忽闪的。初来时 我们不敢到外面去,站在门口望见外面漆黑一片,只看见远处有农家小屋发出的一点点亮光。听到水田里青蛙发出的呱呱叫声。
我们累了,躺到用细竹子编的床板上,挺的很不舒服的进入梦乡。
这样的生活节奏就这样伴随着我们的知青生涯。
在下乡的日子里,最怕的是二件事,一件是挑,一件是寂寞。
我当时年轻瘦弱无比,记得在当年第一个双抢日子里,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七月份要收获早稻,又要抢种晚稻,天不亮就要下田割稻谷,一直干到下午,再把割完稻谷用稻草绞的绳子梱成梱,用一根尖担一头扎进稻谷梱里,然后挑起来用另一头尖担扎进另一个稻谷梱里挑起来,一瞬间重量全压在肩上,大约百十来斤。在田梗上摇摇晃晃地向队里仓库挑去,如此往返,肩反复摩擦,人就快撑不住了,但没有办法,只有硬挺着。
到了晚上又要把收来的稻谷草用竹子做的爬子敲打,把稻谷打下来,用风车把稻谷过滤好第二天晒干入库。酷热的天气,繁重的体力劳动,我们熬过来了。经受了考验。
孤独的夜里寂寞让我想起了家,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在灰暗的煤油灯下,有时用读书来解除忧愁,有时靜静的想着家,想着父母亲。
在我们生活极度困难时侯,每次回家都看见他们用勤俭节约下来钱给我准备了猪油,酱油等生活用品。
在队里劳动有时没有菜吃,就到乡亲家里要点咸莱拌在饭里吃。有时在饭里放点猪油和酱油,香气扑鼻,堪比山珍海味,一口气就吃到肚里了。
想到这些让我体会到乡亲们和父母对我们的关爱是无私的。
在下乡的日子里有许多事难以忘怀。
下乡一年后,在我们的参与下,队里给我们知青住房建成,我们搬进新房住下,(那时都是土墙房)有了自己的家。
我们给队长说:我们要养猪,谭队长答应了,过了一段时间,给我们送来一只小黑猪,从此,每天除了劳动,还要打猪草给猪喂食。我们自己也喂了一只小狗,己完全融入到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了。给我们的生活也增加了一些色彩。
由于经验不足,猪喂了一年,总是长不大,到了年底,还不到一百斤,但即是这样,我们还是非常高兴,把猪杀了,大家非常高兴,饱吃一顿。让我们生活得到改善。今后也有肉吃了。
要知道那时生产队一年里每人只能分到1斤2两菜油,每天劳动分值也只有2角1分钱,辛苦干一天,只能得到2角1分钱。所以,我们十分珍惜我们的劳动成果,把剩下的肉做成腊肉,以保证以后的日子享用。
现在想起来,那时是多么艰苦和困难。我们还是那么乐观和快乐。
有时在田间闻到泥土的芳香,就象一股清泉沁入心脾。对村民那种朴实,关爱之心,我们有着深厚的情感。
我记得那时也是深秋,寒气透身,为了准备柴草度过冬天,谭队长派了几个人带领我们几个知青到山上去砍松树枝,毛草等能烧的树蔸。他们教我们怎样砍柴?怎样梱?还教我们怎样防范蛇,马峰等知识。
砍柴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很艰苦的事,因山上无路可走,只能在林中穿行,藤,树缠绕,毛草丛深,悬崖深不见底,边砍边把柴草堆在一起,记得那次还把手砍伤,用口水止血,用布包好继续砍柴。
中午吃点干粮,喝点凉开水,忍住饥饿,下午把柴草收集好,用稻草编的蝇子梱好,用铅担(两头尖的扁担)穿过柴草两个中间,担起来向山下走去,回到家己是晚上七,八点钟了。这样做要连续好几天才能弄完。
现回想起来,还是很有成就感的,既锻炼了我们的意志,也为今后人生道路,吃苦耐劳的精神打下了基础。也要感谢村民对我们无私的爱。
在农村广阔天地里,学到了很多农田知识。当看到自己亲手栽种的秧苗,一天天长高,稻穗成熟,到收割变成大米,心里有一种自豪感。我记得一百斤稻谷只能打出七十斤大米。
我们没有米了就到队里去要,队长总是满足我们需要。而乡亲们是按出勤天,按工分分配粮食,他们粮食每月都不够吃,就按不同的季节添加不同的杂粮补充,如红薯,苞谷,土豆等。
让我最不能忘怀地是青菜煮饭,以此来增加饭的份量。乡亲们用柴火把饭煮好后,把青菜洗干净切成沫,倒入饭中翻炒,一般清香直扑鼻中,吃起来菜就可以不需要了。而现在,在也吃不到了。至今我的味蕾中还有那清香的味道。
悠悠岁月,难忘的情怀。在下乡二年零七个月的日子里,多少往事值的回忆,多少记忆还留在脑海里,多少汗水撒在了田间地头,多少真情流露无私的奉献,我们都记在心里。也把最美好地青春年华留在了这里。
一九七五年下半年,陆续有知青招工回城。当我挑着行李和箱子将要离开时那一刻,乡亲们来送我时,那种难舍的心情。就像送儿上前线一样,依依不舍。
望着马鞍山,海拔虽然不高但很清秀,山上松树依然挺拔,空气依然清新,蓝天,白云让你在阳光映照下,美丽如初。
我就像稚鸟一样在你们精心呵护下要远飞了。我不舍地向你们鞠躬,感谢乡亲对我们无微无至的关怀和照顾。
我走出了小村庄。又来到下乡时停靠的古老背码头。
登上轮船,一声汽笛,船向上游宜昌方向开去,两边的浪花向岸边涌去。
长江两边青山连绵,一片葱绿。阳光普照,江中的水蒸气与青山中绿色植被溶合,散发出清新的空气,让人陶醉,我尽力的欣赏着这美丽的景色。回到了自己的家一宜昌。
至今心里却仍流淌着一首歌。
青春的记忆
清晨,太阳从山后冉冉升起,
金黄色的阳光映照在山上。
秀丽的马鞍山,有我梦魂牵绕家。
翠绿的松枝依然挺拔 ,
林间的山鸡,野兔欢跳嘻闹。
山涧的小溪水潺潺流下,
美丽的田野如诗如画。
寂静的山村,有过青春年华。
战天斗地撒过泪花,
煤油下相聚,叙过家常话。
知青屋的小路心连着乡亲人家,
四十五年情怀,难以放下。
岁月皱纹爬上脸颊,
头上的黑发变成白发。
青春印记依然芳华,
昔日的山村已成新区新家,
重新绽放新的神话。
2018年4月25日
四十七年前的今天,一九七三年四月二十五日,我们下乡了! 存放在宜昌市档案馆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花名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