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从去年开始,截止到今天,我在自己的公众号发布了 25 万字,日记 12 万字,再加上入职后的 6 万字,一共码了 43 万字,算是一个小小的里程碑吧。
前段时间,有同学跟我说想要动笔写作,却不知如何开始。那么今天,我想把自己写作至今的经验跟大家分享一下。
这篇文章主要分五个部分:
1. 打破写作魔咒
2. 写作前你需要知道的事
3. 写作时你需要注意的事
4. 写作后你必须做到的事
5. 通过写作,我得到了什么
(温馨提示:文章较长,还望大家多些耐心。)
◆打破写作魔咒◆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指的并不是事情真的有多难,而是大部分人不知道该如何下手。
其实,写作这件事儿就跟吃饭、喝水是一样的。它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大家千万不要对写作抱有恐惧心理。
如果说一开始,你不知道自己想写什么、该怎么写,那我建议你从写日记开始。
最初,你可以记录日常的行为,流水账也没关系。比如说:
今天,晴。
早上睡过头了,在公司附近买了一个煎饼。
中午休息的时候,去外面买了个甜筒。
晚上去面馆吃了一碗牛肉拉面。
完啦。
这样的日记我相信每个人都可以写得出来,很简单,对不对?
但是千万不要小看这些看似很简单的事,因为每一件小事背后都可能隐藏着巨大的宝藏。
即便是流水账,也有它的价值。流水账写得多了,你就会不自觉地开始加入自己的感受。
然后,你的日记就会变成这样:
今天,万里无云,难得没有雾霾。
早上睡过头了,心里有些忐忑,万一迟到了怎么办?只好在公司附近买一个煎饼,囫囵吞下就赶着上班了。
中午休息的时候,心血来潮,去外面买了个甜筒,躲在楼下吃完了才上去,生怕被别人发现。
晚上去面馆吃了一碗牛肉拉面。呸!真难吃!下次再也不去他们家了。
你看,同样的事情,把自己的感受加进去,就变得不一样了。
这就是开始写作最简单,也最直接的办法:
流水账+感受+思考+反省=日常写作。
如果你想要写作,却不知从何下手,就从写日记开始吧!
◆写作前你需要知道的事◆
请大家先思考一个问题:一篇文章是先有标题还是先有内容?
我的答案是:先有观点。我们说的观点,其实就是整篇文章的主旨、立意。
通俗点说,就是这篇文章想要表达什么,因为每一篇文章都有其存在的意义。
以这篇文章为例,我想要表达的是:
通过分享自己写作的经验,鼓励更多的人开始写作。
如果在动笔之前,你自己都不知道要写些什么,又怎么能让读者有兴趣读下去呢?
以写作对象来分,我觉得可以把写作分为两种:一种是写给自己嗨的,另一种是写给别人看的。
所以,请务必在动笔之前,想明白你写作的对象。
如果是写给自己的,随心所欲,你开心就好;如果是写给别人的,想要获得他人的认同、赞赏,就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了。
通常来说,一篇文章得以被认同,要么有用,要么有关。
有用,指的是以干货、工具、技巧等为主,让读者觉得有直接收获的文章。比如《这18道鸡蛋,让你半个月早餐不重样!》、《有前途的人必读的10本书》、《三招让你的PPT大不一样!》。
有关,则是一种认同感,让读者产生“是啊,这不就是我吗?”的感觉。比如《父母说话的语气,决定了子女的情商》、《这样的女人刚刚好》、《一个人爱不爱你,看细节就知道》。
此外,《魔鬼经济学》中提到了关于人类的四种诱因:
1. 经济动机(金钱)
2. 道德动机(感觉)
3. 社会动机(认可)
4. 追随动机(模仿)
试着回想一下,那些你曾有过认同感的文章,是否具备了其中一条呢?
接下来,我们要做写作前的另一件事儿 —— 找灵感!
其实,只要你足够用心,从生活中产生的想法就足以让你拥有写不完的灵感!以下面这个很著名的故事为例:
你是砍柴的,他是放羊的,你和他聊了一天,他的羊吃饱了,你的柴呢?
这个故事,可以有很多结局:
版本1:砍柴的陪不起放羊的 —— 请放下你的无效社交。
版本2:砍柴的学会了放羊,放羊人学会了砍柴 —— 三人行必有我师。
版本3:砍柴人一刀把放羊人砍死了 —— 防人之心不可无。
版本4:砍柴人依依不舍目送放羊人离去 —— 其实,他爱他。
你看,同一个故事,当我们加入不同的元素,就会产生不同的寓意:生活中处处都是灵感,关键在于如何发现。
Leo Babauta 曾写过一篇《31 Ways to Find Inspiration for Your Writing/寻找写作灵感的 31 种方式》,我觉得很受用,在这里翻译成中文跟大家分享一下:
1. 博客:拥有大量来自天南海北的信息,任选一点足矣。
2. 书籍:不同的书会带来不同的灵感,试着读一读你感兴趣的书吧。
3. 闲谈:有人的地方就有交流,从周围的对话中寻找灵感。
4. 杂志:不同类型的优质文字,只选读一篇,也会有所得。
5. 电影:台词、剧情、情节,都是很好的切入点。
6. 论坛:集思广益的好地方。
7. 艺术:艺术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灵感。
8. 音乐:音乐产生独特的灵感。
9. 朋友:与友交谈,往往能获得不同角度的灵感。
10. 社群:寻找志同道合的人,共同讨论。
11.《口袋里的缪斯》:一本极富灵感的书。
12. 名言:作者也不知道为什么名人名言会带来灵感。
13. 自然:回归自然,寻找本心。
14. 历史:读史使人明智,看尽人间百态。
15. 旅行:行万里路,每一步都是灵感。
16. 孩子:对于没有结婚的人来说,家庭也是灵感的来源。
17. 运动:感受身体的变化也是获得灵感的特殊方法。
18. 宗教:有信仰和没有信仰是截然不同的。
19. 报纸:从报纸中获得最新的消息。(我觉得这里可以理解为媒体)
20. 梦境:每一个梦都是神奇的体验。
21. 日记:坚持下去,足矣。
22. 美味书签:美国的一个收藏夹网站。
23. 诗歌:学习行文、选词、押韵。
24. 莎士比亚:最伟大的语言大师。
25. 谷歌:信息茫茫,或者度娘也可以。
26. 随笔:想到什么就写什么。
27. 头脑风暴:列出你想到的,也许可以拓展一下。
28. Flickr:虎旗下图片分享网站。
29. 改变:尝试用新的角度看世界。
30. 励志故事:鸡汤并非全无价值。
31. 观察:生活中只缺乏善于观察的有心人。
另外呢,再跟大家分享一个我自己记录灵感的小技巧:我会在微信中置顶自己,把平日里冒出的想法或者看到的好句子,直接写在微信里发给自己。既方便,还不容易丢。
◆写文章时你需要注意的事◆
有了灵感和立意,下一步就是动笔写了。
我在写文章之前,习惯先列出一个框架,把每个部分要阐述的内容自己先理清楚,然后再一点一点把它填满。
让我感到神奇的是,这种习惯慢慢形成了一种 —— 套路。
俗话说得好:自古深情留不住,唯有套路得人心。我们身边的很多东西,其实都是有套路的。
许荣哲的《小说客》中将小说的套路概括为 “七个问题”(彩蛋是我自己加的):
1. 目标(主角想要报仇)
2. 阻碍(他打不过仇家)
3. 努力(找高人拜师学艺)
4. 结果(武功学好了却打不过)
5. 意外(高人跟仇家是一伙的,于是主角被打落山崖)
6. 转折(山崖下一个女子救了他,还给了他一本秘籍)
7. 结局(主角神功大成,手刃仇人)
彩蛋(主角发现,跟女子是同父异母的兄妹)
转折(主角不是亲生的)
真——结局(他们依然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
而好莱坞电影的套路,则是这样的:
1. 毁灭世界性的灾难
2. 官方束手无策
3. 主角(一般都是无名小卒)阴差阳错卷入其中
4. 主角历经磨难获得成长
5. 主角拯救世界成为英雄
黑格尔说过凡是现实存在的,即是合乎理性的。所以,套路的存在,既不是为了偷懒,也不是为了取巧,而是经历众多实践之后保留下的精要所在。
写文章的套路很多,适用性也因人而异,今天我主要说说自己用的套路,供大家参考借鉴。
小学的时候,语文老师经常让我们分析文章结构,这就是最基本的套路:总—分—总。
写作也是一样:开篇陈述观点——中间具体论述——最后升华点题。
说来简单,但是真到了要做的时候,就变成另一回事儿了。
我给大家的建议是三个字:列提纲。具体来说,是这样的:
1. 提出问题
2. 举出事例
3. 分析论证
4. 得出结论
5. 解决问题
一般来说,我的文章都是由这5个部分组成的。
看起来很容易,其实没那么简单,因为需要我们把所有零散的点串在一起,组成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
有句话说的是:所有的交流都是提问与回答的集合。
写作,我觉得就是交流的一种形式。因而,用分析问题的框架就很容易整理出写作的思路。
理论写出来,是这样的:提出一个大问题并分析,然后对大问题中的小问题进行解答,最后整合综述,得出大问题的答案。
具体操作的时候,可以是这样的(以鸡汤文为例):
1. 提出问题 —— 努力就一定能成功吗?(大问题)
2. 举出事例 —— 有人坚持努力取得成功,有人半途而废就没有成功
3. 分析论证 —— 为什么坚持的人成功了?放弃的人没成功?(小问题)
4. 得出结论 —— 成功,不仅需要努力,还要坚持。
5. 解决问题 —— 如何更好地坚持:一、二、三。
这样,一篇励志、带着鸡血的鸡汤文就出现了。只不过,鸡汤文都有个特点,就是喜欢以偏概全,夸大某个因素的重要性。
因此,我们在阅读鸡汤文的时候需要保持高度警惕,千万别被文章的论述带偏,从而忽视其他因素。
我再举个具体的例子吧,比方说老板有个关于职业规划的课程要推,文案应该怎么写呢?
内容是职业规划,这篇文章的主题就肯定是关于 “方向、目标”。
文章的立意一定是让读者感觉到目标很重要!所以,同样是上面的结构,我们稍微做一些变动:
1. 提出问题 —— 目标和方向重要吗?
2. 举出事例 —— 有人树立远大目标并取得成功,有人没有方向终生一事无成。
3. 分析论证 —— 他们的区别在于是否有目标
4. 得出结论 —— 目标和方向太重要了!所以,职业规划很重要!
5. 解决问题 —— 我这里有个职业规划的课程,你来听吗?
这样,一篇商业文案就出来了。
值得注意的是,展开来看,文章的任何一个部分都可以当做一个专题细说,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人专门研究如何写文章了。
比方说:标题怎么写才会吸引读者点开?事例(故事)怎样描述才能打动人?怎样才能分析得更加精彩?如何升华才能让读者产生共鸣?
这些我们有机会再聊,今天就先略过不谈。别忘了,套路只是一种表现形式,不足以奉为圭臬。
唯有在习得套路的基础上不断实践,理出适合自己的写作思路才是关键。
◆写作后你必须做到的事◆
我遇到很多人,文章写完了就算完了,错别字、误用词、不通顺、语病之类的通通不管。
我想说的是:这样,真的不好。
如果只是给自己看,那倒是无关紧要的事情,反正自己看得懂。
可要是拿去给读者看,不管文章再好,都会因为这些小小的瑕疵、缺陷,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
海明威说:任何文章的初稿都是狗屎。
毕竟,写作也算是一种艺术创作。作为工艺品,当然是需要经过再三雕琢才能玲珑剔透,您说对吧?
有人可能会说:我看自己的文章会非常尴尬!
其实,刚开始我也会,但不能不看呀,怎么办呢?
我的办法是文章完成之后,一天之内绝不看第二遍,放在那儿不管它。等到第二天再拿出来看,基本就能切换到读者视角。除了文章结构是否合理、措辞是否妥帖之类的问题以外,还可能会发现意想不到的惊喜。
然后,在我们修改文章的时候,有这么几个点需要注意:
❶有没有跑题
这其实涉及到最开始的文章立意,当你的立意非常明确的时候,一般不会跑题。
不过,我们还是要注意一下,尤其是文中举出的事例,是不是足够切题?那些没什么关系的例子,能不能改一下?或者直接删掉?
❷语句是否通顺、流畅
我们写文章的时候是一种感觉,而读者看文章时是另一种感觉,是否押韵、读起来是否舒服,都是我们需要注意的地方。
那,如果你看不出来,就试着把文章大声读出来。
❸用词是否言简意赅
有的作者写文章时用词会比较古板,读者需要想半天才能明白作者要表达的意思。这样会打断阅读的节奏,与其这样,不如换成更简单的词汇。
比如说,“用词是否言简意赅” 就完全可以改成 “用词是否简练”,对吧?
❹删去多余的形容词、副词、介词
当你连续读自己的文章很多遍之后,你会发现很多词其实都没有必要出现,删掉它们不但不影响理解,还会提升文章的节奏感。
比如说:的、我、我们。
❺一句话只传达一个信息
如果某句话包含很多信息点的话,请一定记得把它们分开,不然读者会读得很辛苦。
不知道你有没有读过咪蒙的文字,她的句子就比较短,读者就比较容易接受。
Gary Provost在《100 Ways to Improve Your Writing》中罗列了几种增强文字力量的方式。
包括:
使用短语,不要过于尝试用豪华的文字来延长文章,简短的文字往往能带来更大的文字力量;
使用熟悉的话,让读者发挥想象力而不是用字典查找词义;
使用主动动词,当使用主动动词时,你的文字将更有力;
使用专有名词,专有名词会提供更多信息,也更加有趣,这会使内容更有意义。
他还写了这样一段话,用来说明文字的节奏感:
This sentence has five words. Here are five more words. Five-word sentences are fine. But several together become monotonous. Listen to what is happening. The writing is getting boring. The sound of it drones. It’s like a stuck record. The ear demands some variety.
Now listen. I vary the sentence length, and I create music. Music. The writing sings. It has a pleasant rhythm, a lilt, a harmony. I use short sentences. And I use sentences of medium length. And sometimes, when I am certain the reader is rested, I will engage him with a sentence of considerable length, a sentence that burns with energy and builds with all the impetus of a crescendo, the roll of the drums, the crash of the cymbals–sounds that say listen to this, it is important.
翻译成中文,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字数相同:
这句话有七个字。这里多了七个字。七言句子没毛病。但放一起就很平。现在感受一下吧。作者开始无聊啦。絮絮叨叨说不停。如同卡碟唱片机。需要多样的声音。
然后我们再来看另一种,字数不同:
听好。我改了句子的长度,创造出音乐。音乐。文字在歌唱。带着欢脱的节奏,明快、和谐。先用短句,再用中等的语句。适时地,在读者精神焕发的时候,我用相当长的长句抓住 TA 的心,一段长句,裹着火热的能量声音渐渐变强,踩着鼓点,敲锣打鼓一样,引人侧耳倾听,这个很重要。
虽然翻译得不够完美,但是相信大家能够感受到韵律的不同,对吧?
所以,我们写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短、中、长句互相结合,这样会更有韵律和节奏感。
另外,建议大家读一下由叶圣陶、夏丏尊(第二个字读miǎn)二位先生合写的《文心》,里面讲了很多写作的技巧。
修改文章是一门功夫,也是一个需要不断精进的技能,我自己也在努力做得更好。
修改,其实就是不断删除。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开始是 6000 字,后来花了半天时间,硬生生改成了 2300 字。
除了自己改,还可以找人帮你看,这样不但可以得到及时的反馈,还可以获得客观的评价和修改建议,何乐而不为呢?
到这里,我已经把如何写出一篇文章的经验全部告诉你了,总结一下就是:
定立意——列提纲——填内容——改文章。
◆通过写作,我得到了什么◆
严格说起来,我其实是个半路出家的编辑,但也可以说是回到了曾经喜欢的领域。
小学的时候,我就对仿写句子特别感兴趣,每次都绞尽脑汁想要写出令人惊叹的句子,写作文的时候,也冥思苦想怎么才能写得更好。
可是后来,不知道为什么,就放下了。
去年 3 月份,我有一个朋友从上海回来,跟我说他要开公众号。
好奇之下,我也开了自己的公众号,但大部分都在写自己的碎碎念,所以几乎没什么人看。
虽然反馈很少,但我居然能硬着头皮天天写,坚持日更。
去年 7 月,我参加了笑来老师的写作课。
也不知道是量变引发了质变还是什么别的原因,我好像突然开窍了,文章也由最初的 “狗屎” 逐渐成为了 “还不错的文章”。
写作期间,我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他们令我感觉到年龄、职业、收入等都不是差距,因为大家都在为写出更好的文字而努力着。
2016 年 11 月中旬,新生大学招聘编辑。我很荣幸地通过面试,成为北漂大军的一员,得以跟读者沟通交流。
我不想说鸡汤一样的 “坚持就能成功”,毕竟我相信一切努力的结果都来自刻意练习和反馈。
而我自己,在面试前,也被拒了无数的稿件。但是写作这件事儿,给我带来的变化,是真实可见的。
2016 年的今天,我还在山沟里教小学生读英语。
2017 年的今天,我在北京的朝阳区写字给读者看。
最后呢,我想说的是:
开始写作其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儿,人人都可以做到,也可以做得很好。
不要因为害怕写不好就不去写,因为你不写就永远不会进步。只要你开始动笔,就已经迈出了前进的脚步!
既然你有耐心看到最后,我再悄悄告诉你一个关于写作的秘诀:
自古深情留不住,唯有套路得人心。
人间自有真情在,少点套路多点爱。
当套路不再是套路,就是真正的套路!
千言万语也敌不过二字真言 —— 走心!
如果你想感动读者,就先感动你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