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ring Cloud基于Spring Boot开发,提供一套完整的微服务解决方案,具体包括服务注册与发现,配置中心,全链路监控,API网关,熔断器,远程调用框架,工具客户端等选项中立的开源组件,并且可以根据需求对部分组件进行扩展和替换。
Service Mesh,这里以Istio(目前Service Mesh具体落地实现的一种,且呼声最高)为例简要说明其功能。 Istio 有助于降低这些部署的复杂性,并减轻开发团队的压力。它是一个完全开源的服务网格,可以透明地分层到现有的分布式应用程序上。它也是一个平台,包括允许它集成到任何日志记录平台、遥测或策略系统的 API。Istio的多样化功能集使你能够成功高效地运行分布式微服务架构,并提供保护、连接和监控微服务的统一方法。
从上面的简单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为什么会存在要把Spring Cloud体系的应用迁移到Service Mesh这样的需求,总结下来,有四方面的原因:
功能重叠
来简单看一下他们的功能对比:
功能列表 | Spring Cloud | Istio |
---|---|---|
服务注册与发现支持 | 基于Eureka,consul等组件,提供server,和Client管理支持 | 基于XDS接口获取服务信息,并依赖“虚拟服务路由表”实现服务发现 |
链路监控支持 | 基于Zikpin或者Pinpoint或者Skywalking实现支持 | 基于sideCar代理模型,记录网络请求信息实现 |
API网关支持 | 基于zuul或者spring-cloud-gateway实现支持 | 基于Ingress gateway以及egress实现 |
熔断器支持 | 基于Hystrix实现支持 | 基于声明配置文件,最终转化成路由规则实现 |
服务路由支持 | 基于网关层实现路由转发支持 | 基于iptables规则实现 |
安全策略支持 | 基于spring-security组件实现,包括认证,鉴权等,支持通信加密支持 | 基于RBAC的权限模型,依赖Kubernetes实现,同时支持通信加密 |
配置中心支持 | springcloud-config组件实现 | 不支持 |
性能监控支持 | 基于Spring cloud提供的监控组件收集数据,对接第三方的监控数据存储支持 | 基于SideCar代理,记录服务调用性能数据,并通过metrics adapter,导入第三方数据监控工具 |
日志收集支持 | 提供client,对接第三方日志系统,例如ELK支持 | 基于SideCar代理,记录日志信息,并通过log adapter,导入第三方日志系统 |
工具客户端集成支持 | 提供消息,总线,部署管道,数据处理等多种工具客户端SDK | 不支持 |
分布式事务支持 | 支持不同的分布式事务模式:JTA,TCC,SAGA等,并且提供实现的SDK框架 | 不支持 |
其他…………
从上面表格中可以看到,如果从功能层面考虑,Spring Cloud与Service Mesh在服务治理场景下,有相当大量的重叠功能,从这个层面而言,为Spring Cloud向Service Mesh迁移提供了一种潜在的可能性。
服务容器化
在行业当前环境下,还有一个趋势,或者说是现状。越来越多的应用走在了通往应用容器化的道路上,或者在未来,容器化会成为应用部署的标准形态。而且无论哪种容器化运行环境,都天然支撑服务注册发现这一基本要求,这就导致Spring Cloud体系应用上容器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功能重叠,有可能为后期的应用运维带来一定的影响,而Service Mesh恰恰需要依赖容器运行环境,同时弥补了容器环境所欠缺的内容(后续会具体分析)。
术业有专攻
从软件设计角度出发,我们一直在追求松耦合的架构,也希望做到领域专攻。例如业务开发人员希望我只要关心业务逻辑即可,不需要关心链路跟踪,熔断,服务注册发现等支撑工具的服务;而平台支撑开发人员,则希望我的代码中不要包含任何业务相关的内容。而Service Mesh的出现,让这种情况成为可能。
语言壁垒
目前而言Spring Cloud虽然提供了对众多协议的支持,但是受限于Java技术体系。这就要求应用需要在同一种语言下进行开发(这不一定是坏事儿),在某种情况下,不一定适用于一些工作场景。而从微服务设计考虑,不应该受限于某种语言,各个服务应该能够相互独立,大家需要的是遵循通信规范即可。而Service Mesh恰好可以消除服务间的语言壁垒,同时实现服务治理的能力。
基于以上四点原因,当下环境,除了部分大多已经提前走在了Service Mesh实践的道路上互联网大厂以外(例如蚂蚁金服的SOFASTACK),也有大部分企业已经开始接触Service Mesh,并且尝试把Spring Cloud构建的应用,迁移到Service Mesh中。
Spring Cloud向Service Mesh的迁移方案
Spring Cloud向Service Mesh迁移,从我们考虑而言大体分为七个步骤,如图所示:
imageSpring Cloud架构解析
Spring Cloud架构解析的目的在于确定需要从当前的服务中去除与Service Mesh重叠的功能,为后续服务替换做准备。我们来看一个典型的Spring Cloud架构体系,如图所示:
image从图中我们可以简要的分析出,一个基于Spring Cloud的微服务架构,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服务网关,应用服务,外围支撑组件,服务管理控制台。
服务网关
服务网关涵盖的功能包括路由,鉴权,限流,熔断,降级等对入站请求的统一拦截处理。具体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外部网关(面向互联网)和内部网关(面向服务内部管理)。
应用服务
应用服务是企业业务核心。应用服务内部由三部分内容构成:业务逻辑实现,外部组件交互SDK集成,服务内部运行监控集成。
外围支撑组件
外围支撑组件,涵盖了应用服务依赖的工具,包括注册中心,配置中心,消息中心,安全中心,日志中心等。
服务管理控制台
服务管理控制台面向服务运维或者运营人员,实现对应用服务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以及根据情况需要能够动态玩成在线服务的管理和配置。
这里面哪些内容是我们可以拿掉或者说基于Service Mesh(以Istio为例)能力去做的?分析下来,可以替换的组件包括网关(gateway或者Zuul,由Ingress gateway或者egress替换),熔断器(hystrix,由SideCar替换),注册中心(Eureka及Eureka client,由Polit,SideCar替换),负责均衡(Ribbon,由SideCar替换),链路跟踪及其客户端(Pinpoint及Pinpoint client,由SideCar及Mixer替换)。这是我们在Spring Cloud解析中需要完成的目标:即确定需要删除或者替换的支撑模块。
服务改造
服务单元改造的目的在于基于第一步的解析结果,完成依赖去除或者依赖替换。根据第一步的分析结果服务单元改造分为三步:
删除组件,包括网关,熔断器,注册中心,负载均衡,链路跟踪组件,同时删除对应client的SDK;
替换组件,采用httpClient 的SDK支持http协议的远程调用(原来在Ribbon中),由原来基于注册中心的调用,转变成http直接调用;
配置信息变更,修改与删除组件管理的配置信息以及必要的组件交互代码(根据实际应用情况操作);
当然服务单元改造过程中,还会涉及到很多的细节问题,都需要根据应用特点进行处理,这里不做深入分析。
服务容器化
服务容器化是目前应用部署的趋势所在。服务容器化本身有很多不同的方式,例如基于Jenkins的pipeline实现,基于docker-maven-plugin + dockerfile实现,当然还有很多不同的方式。这里以Spring Cloud一个demo服务通过docker-maven-plugin+dockerfile实现说明为例:
简易的一个服务的Dockerfile如下所示:
image文件中定义了服务端口以及运行命令。
Maven-docker-plugin的插件配置如下所示:
image通过增加docker-maven-plugin,在执行mvn package的时候可以加载Dockerfile,自动构建服务的容器镜像(需要说明的前提是本地安装docker运行环境,或者通过环境变量在开发工具中配置Docker的远程连接环境),从而完成服务容器化改造。
容器环境构建
容器环境决定这Service Mesh的部署形态,这里不详细描述容器环境的部署过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https://github.com/easzlab/kubeasz 开源项目,提供了Kubernetes基于ansible的自动化部署脚本。我们也建议选择Kubernetes来构建容器环境。这里说明容器环境构建的考虑因素:
1. 集群部署方案
集群部署方案主要考虑多集群,跨数据中心,存储选择,网络方案,集群内部主机标签划分,集群内部网络地址规划等多方面因素。
2. 集群规模
集群规模主要考虑etcd集群大小,集群内运行实例规模(用来配置ip范围段),集群高可用节点规模等因素。
基于以上两点来考虑容器化环境的部署方案,关键是合理规划,避免资源浪费。
Service Mesh环境构建
Service Mesh环境构建依赖于容器环境构建,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以Isito为例:
1. 部署插件
Istio部署插件需要根据需要的场景,考虑采用的插件完整性,例如prometheus,kiali,是否开启TLS等,具体安装选项可以参考https://preliminary.istio.io/zh/docs/reference/config/installation-options/。
2. 跨集群部署
依据容器环境考虑是否需要支持Isito的跨集群部署方案.
服务注入
服务注入用于将容器化的服务接入到Service Mesh的平台中,目前主要有两种方式。以Isito为例说明,主要包括自动注入和手动入住。选择手动注入的目的在于可以根据企业内部上线流程,对服务接入进行人为控制。而自动注入则能够更加快捷,方便。到此实际上已经完成服务迁移工作。
服务管理控制台
由于Service Mesh目前而言,多是基于声明式的配置文件,达到服务治理的效果,因此无法实时传递执行结果。基于这种原因,需要一个独立的Service Mesh的管理控制台,一方面能够查看各个服务的运行状态以及策略执行情况,另外一方面能够支持服务运行过程中策略的动态配置管理。目前而言,可以在Isito安装过程中选择kiali作为一个控制台实现,当然未来也会有大量的企业提供专门的服务。
通过以上七个步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应用,从Spring Cloud迁移到Service Mesh上,但迁移过程中必然存在不断踩坑的过程,需要根据应用特点,事前做好评估规划。
迁移优缺点分析
Spring Cloud迁移到Service Mesh是不是百利而无一害呢?
首先,从容器化的环境出发,后续Knative,Kubernetes,Service Mesh必然会构建出一套相对完整的容器化PaaS解决方案,从而完成容器化PaaS支撑平台的构建。Service Mesh将为容器运行态提供保驾护航的作用。
其次,就目前Service Mesh的落地实现而言,对于一些特定需求的监测粒度有所欠缺,例如调用线程栈的监测(当然,从网络层考虑,或者不在Service Mesh的考虑范围之内),但是恰恰在很多服务治理场景的要求范围之中。我们也需要针对这种情况,考虑实现方案。
最后,大家一直诟病的性能和安全问题。目前已经有所加强,但是依然被吐槽。
整体而言,Spring Cloud是微服务实现服务治理平台的现状,而Service Mesh却是未来,当然也不能完全取而代之,毕竟设计思路和侧重点不同,是否迁移需要根据业务场景而定。
作者:博云BoCloud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fe8f849634ca
来源:简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