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知道,人们心中的热望与学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如果不是学习者自身兴趣和好奇的激发,学习就不可能持久地进行下去。
所以我们提出一组练习,叫自我超越,用来支撑孩子和成年人培养对自己周围的现实状况的清醒意识,同时又保持自己的梦想。
梦想与现实的差距造成的张力,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可以帮助人们把自己周围的现实推向自己的梦想。
自我超越的练习可以是针对团队的,也可以是针对个人的。
对于个人而言,自我超越更像是一项终身修炼。我们的个人愿景与现实状况随着我们人生的展开而不断发生变化,唯一不变的可以是我们向好的信念和心态。但这在初期,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去培养,进而形成习惯。
作为学校,要创造环境,让人们有时间去反思自己的愿景,并尽最大可能在组织中建立“求真”的承诺,这一点非常重要。
事实是,校园里到处都是没有目标、认为读书无用而被“环境”逼着来读书的孩子。与此同时,在这样的校园待久了,老师们也容易放弃自己对未来的热望,把自己调整到按照学校管理层的指令办事的状态。这样的校园是没有生机的,是老式而陈旧的。
或许,发起并持续关注自我超越,进而潜心研究、持续努力,可以帮助所有人重新点燃学习的热情。毕竟在学校里的大部分环境里,个人的热望是无法自然流露出来的,必须要悉心培养。
首先,我们要能清晰表达自己的愿景,它必须是一副十分明了的图景,表达出我们在生活中想创造出来的梦想,描述得越丰富越好。
其次,我们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到看清当下的现实,包括我们的愿景中未实现的那部分。这时候,“我的愿景”与“我的当下”之间的差距,自然而然地会产生一种张力。张力的自然倾向就是寻求释放。这就像有一根橡皮筋,一头是我们的愿景,另一头是我们当下的现实。橡皮筋被拉开的时候,随着它回到正常状态,它也会把愿景和当下的现实拉在一起。这不是一个纯粹在意识层面发生的过程,但也并非完全是直觉过程,这个过程将意识和直觉融合到了一起。通过培养在自己心中同时保持自己的愿景和当下的现实的能力,我们就把自己调整到了从现状走向愿景的状态之中。
最后,我们需要对创造出的最希望达成的结果,做出自觉的承诺。必须强化一个意识:这就是我做出的选择。那些拥有非凡愿景的人们,实现了非凡成就的故事很多,其结果恰恰与他们原来的设想不一样。所以,关键不在于你的愿景是什么,而在于愿景起了什么作用。如果只是嘴上轻描淡写地说说,不去实施,不去强化,它真的没什么作用,连三分钟热度都达不到。
我们的经验是,当人们相信某一个特定的愿景或结果对我们很重要的时候,我们才能产生难以遏制的驱动力。不仅在意识层面,也在潜意识层面,我们接受了自己的愿景,就会使我们的行为产生变化。我们会对自己和世界更有耐心,对周边发生的一切更为关注。所有这一切产生了一种可持续的能量和热情,并由此产生了实际的成果,而后,这些成果又反过来使能量和热情进一步提升。
当然,对于学校里的许多人来说,愿景和现状之间的差异巨大,需要相当一段时间才能消除。但只要努力了,改变肯定是会有的。只要我们愿意生活在持续学习的状态之中,我们终会走向我们向往的成功。就如一句谚语:旅途即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