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古代人的七夕节过得隆重而花样繁多。可惜不能穿越到古代,去见识一番;不过从古人流传下来的诗文、典籍中,可以领略一下当时七夕的场面。
古代的七夕节,也叫女儿节、乞巧节。
这一天,女子们要登高祭拜织女,希望自己的手能像织女的手那样灵巧。
唐代诗人林杰在《乞巧》一诗中写道: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在唐宋,用红线对月穿针“乞巧”,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如今恐怕大部分现代女孩子手指能敲键盘、玩手机,要是穿针引线,恐怕就有些为难了。
除了穿针乞巧,还有一种喜蛛应巧的方式,这种乞巧方式起源于南北朝时期。
五代王仁裕撰写的《开元天宝遗事》一书中写道,
“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
要捉个蜘蛛到一个小盒盒里,如果蜘蛛在里面结网结得密,就意味着巧。
如今现代女孩子看到蜘蛛说不定会逃得远远的,才不会去做这样无聊的事。
明清两代盛行七夕投针验巧的民俗。据明代刘侗、于奕正撰写的《帝京景物略》中记载,
“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
现代女子如果穿越过去了,也不可能去玩这种无聊的游戏,毕竟手巧不巧,心里还是有点数的。
好在这一天,可以愉快地过节,吃传统的七夕食品。
乞巧节是古人最爱的节日之一。古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临近七夕时,更是人山人海,车马难行,热闹盛况不比春节差。
古代七夕的应节食品,以“乞巧果子”最为出名。手巧的女子,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乞巧瓜果花样也多,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称“花瓜”。古代商品经济不发达,“乞巧果子”“花瓜”也许得自己做;或者得自己多织点布卖了,拿钱置办。
这样还能不能让人愉快的吃了?
没办法,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人类的大多数生产活动直接靠自己的双手,让自己的双手更灵巧是人类美好的愿望。只有手更灵巧,才能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
在古代,男耕女织,女孩子穿越到古代,也许能学一门织的新技能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