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晚上
抱着宝贝在屋子里转的时候,宝贝看到了在柜子上放着的一张照片。宝贝一下子很激动,伸着双手去够,边笑边说“娃娃看看,娃娃看看。”
真是个好奇宝宝,这张照片不知道她已经看过多少次了。
宝宝既然好奇,那就满足她。宝贝拿到照片之后,非要让我把她放在沙发上。我没想到的是这次宝宝的好奇不是在照片的任务上,因为照片里面的爸爷爷奶奶、爸爸妈姑姑姑父和姐姐,宝宝闭着眼睛就可以说出来,已经不存在任何认知难度。这次,宝宝对照片的构成结构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因为这张照片的前后两面都是有塑封膜的,宝班对这个产生了极大的好奇。
“打开看看,打开娃娃看看。”
这个一旦打开的话照片不就毁了吗?我告诉宝宝这个不能打开,打开照片就坏了。
宝宝依然坚持自我“打开看看,打开看看”。
虽然宝宝再三请求,我们认为这是“无理”要求,自然不能打开。宝宝哇哇大哭,持续不断地哭。爸爸生气了,开始训宝宝。我不认同爸爸的这种做法,毕竟没有错做事,两岁左右的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她想通过满足自己的好奇认识这个世界,这是没有错误的,我们不能因此批评她。爸爸说要给他立规矩,但我认为立规矩并不是大人的凶和训,并不是让孩子屈服于大人的“强权淫威”。我认为一定有更合适的方法,既能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又能让她明白这个照片到底是什么样子满足她的好奇心,还能让她明白就算是好奇有些事情也是不能做的。可是这个放大是什么呢?我思索着。
宝宝哭得很厉害,涕泗横流,我顺手抽了一张纸给她擦脸。抽纸?照片?有办法了。
我开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宝宝你看,照片就跟这抽纸是一样的,打开还是这样的。”说着,我把抽纸的每一层都揭开了。“你看,是不是一张抽纸变成了三张抽纸。”“是的。”“那他是不是还是抽纸啊?”“是的。”这个时候宝宝已经不哭了。我又抽了一张纸,让她自己一层一层打开。因为一层一层剥离后,纸更薄了,甚至都有了大大小小的洞。我指着那洞对宝宝说:“你看,打开之后,抽纸变坏了,有小洞洞了。照片跟纸是一样的,你打开之后,它也会有这样的小洞洞,这样的话,你就会把照片里面的爸爸妈妈啊爷爷奶奶啊都弄坏的。”宝贝很认真地听我说。“那你想不想把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弄坏啊?”宝宝是很爱爸爸妈妈的,自然不想让他们有任何“闪失”,不假思索地说“不想”。“那你说,照片能不能打开啊?”“不能。”“那我们把它放回去好吗?”“好。”最后,宝宝不哭不闹,把照片放了回去。
孩子虽然小,但并不意味她啥都不懂,教育孩子不该从大人的角度出发想当然,而是努力寻找一种孩子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取得双赢的教育效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