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姐是我的级长,也是一位语文老师,我们的前科组长,刚教完六年级,这学年带一年级。就如她的微信名“乐开怀”一样,开姐是个快乐、开怀的人,跟她在一起,所有的烦恼,所有的问题统统都会吹散。
十月初,我报名参加了一个原创阅读命题的活动,选的是六年级,要求出一篇阅读题,附上参考答案和评分说明,还要写一份1000-2000字的命题说明,阅读文本可以是别人的文章,也可以原创。
要出一份题,选材是第一步。我翻阅了一些书和杂志,也翻看了自己写的文章,为了更好地切近生活,切近课标,我确定了两个主题:革命文化、疫情。一轮比对,筛选了两篇文章,一篇是孙犁的《白洋淀纪事》中的《芦苇》,关于革命文化的,一篇是两年前我写的《向日葵》,关于疫情的,我陷入了举棋不定的困惑中,不知该选那篇。开姐的出现,让我找到了光。
那天是周日的早上,我回学校验核酸,不知为什么,我带上了《白洋淀纪事》,在办公室等待验核酸的时候,刚好同事的儿子许同学也来了,他读六年级,我让他看了两篇文章,我提了些问题,他也答出来了。我问他那篇更容易读懂,他说《向日葵》。《芦苇》毕竟属于初中的文章,理解起来有点难度。许同学的反应也证实了我的担忧。难以决断的时候,猛一抬头,看到了同样回来验核酸的开姐,我拿起书,跑过去,开门见山,想听听她的意见。开姐二话不说,拿起书,就看起来。刚看了几行,工作群里就叫老师们下去验核酸。验完核酸,和开姐住同一小区的沈老师问要不要搭她回去,我在一旁忙叫她跟车,但是开姐婉拒了,我怪不好意思的。回到办公室,开姐一目十行,把两篇文章看了一遍,从出题的角度,学生的知识水平等方面做了比对,她认为《芦苇》更好。于是,选材就敲定了。
又是一个全校核酸的日子,那天是星期二的下午,轮到开姐维持秩序,这核酸,全校一测就要一整个下午,维持纪律的老师也得站一个下午,从两点半到五点。四点钟的时候,我把命题的评分标准打印出来,到大堂去找开姐,那时,她已累得搬了张凳子坐下,当然这只能是偶尔让屁股碰碰凳面。
我把资料交给开姐,她不好意思地说周一我给她看的题她还没来得及看。她这一说,倒是我觉得怪不好意思的,我连连说不急,不急。
到了这周一,突然要交了,我猝不及防,周一早上找完高老师,回到办公室开始修改命题设计。这时,开姐上完课回来,一见到我就说,她昨晚看到工作安排了,知道要交了。她水都没喝,一坐下来就拿题研究起来,我把答案和命题说明一并给了她。不一会,她就发现了参考答案的问题,是关于比喻句的表达效果分析,我写得不够完整,她从往年改卷和平时的题目的角度帮我润色了答案。接着,又研究我的命题说明,给我指明了修改的方向,还手把手,一句一句教我修改。那一刻,电脑屏幕上的串串字符早已化成一个个感动的音符。窗外,桂花的清香沁人心脾。
当初,来到附小,纯属机缘巧合。如今看来,我倒觉得那是冥冥中注定的,在这里,我遇到了很多语文大咖,她们都是附小的宝藏。我相信,只要用心,定能有更多的收获!
随笔
相关推荐
明天返校
阅读 69
记第一次作业
阅读 111
这个点……
阅读 93
下班后的感悟
阅读 303
9.7
阅读 11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