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愿归盘谷序》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写给友人李愿的一篇赠序。韩愈长期以来没有得到
朝廷的重用,他在送李愿回盘谷隐居之时写下这篇文章,借以倾吐他的不平之气,并表达
他羡慕友人隐居生活的思想感情。苏轼很欣赏这篇赠序,说:“ 唐无文章,唯韩愈之《
送李愿归盘谷序》而已”。
王宠草书《送李愿归盘谷序》释文:
送李愿归盘谷叙
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藂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盘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於人,名声昭於时。坐於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畯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遇知於天子,用力於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於山,美可茹;钓於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誉於前,孰若无毁於其后;与其乐於身,孰若无忧於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於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伺候於公卿之门,奔走於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徼幸於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於为人贤不肖何如也,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与之酒而为之歌曰:「盘之中,维子之宫。盘之土,可以稼。盘之泉,可濯可沿。盘之阻,谁争子所 窈而深,廓其有容;缭而曲,如往而复。嗟盘之乐兮,乐且无央;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饮且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 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於盘兮,终吾生以徜徉。」已丑端阳日。与原承。修伯。日宣。燕石湖草堂。醉后书此。归之原承。他日展玩。可识踪迹书不足道也。雅宜子宠。
乾隆皇帝读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对盘谷地名心生疑惑,皇上认为盘谷在河北田盘,
对韩愈文中所写的“太行之阳有盘谷”心存疑异,于是专门派河南巡抚到济源实地考察奏
报,敢说真话的巡抚调查后回复皇帝,是皇帝错了,盘谷确实在河南济源。皇帝看到报告
后大为感慨,亲笔写《盘谷考证》来记录议论这件事情,并命工匠刻于河南济源盘谷寺后
的一面山崖上。
盘谷寺(曾称十方大盘谷寺),济源市重要的古建群之一,位于济源市城区北12公里的
克井镇大社村北南太行山南麓盘谷口,距市区15公里。寺以谷名。寺内建有御碑亭一座
,御碑上刻有清乾隆皇帝亲书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文章全文、按《送李愿归盘谷序》
韵式而写的一首有800余字的行书体七言诗。
乾隆御书《济源盘谷考证》全文:
读书所以明理,修身,制事也。陶渊明好读书而不求甚解,余以为在渊明则可,在他
人则不可,彼其高尚避世,理有所不必明,身有所不屑修,事有所不足制,故可耳。若予
之读书,凡涉疑必求解其疑而后已,此或有合于韩昌黎解惑之说乎。昌黎之《送李愿归盘
谷》也,其事本在济原,只以盘山亦有盘谷,而太行山实为天下之脊,西南发昆仑,东北
走辽海,盘山亦在太行之阳也,故予向居田盘,每假借用之,而昌黎诗中所云:燕川方口
。又雅合田盘之境,然无以证其实,终属疑似,且不知济源之果有盘谷否也,因命豫抚阿
思哈亲至其地访焉。至则若谷若寺,若李愿之居,若韩愈之文之刻于石者,一一详绘以进
,于是憬然悟曰:盘谷实在济源而不在田盘,予向之假借用之者,误也。岂惟予误,蒋溥
等之辑《盘山志》二三其说,而未归一是者,非不明于学,则有所面从,亦误也。夫古人
事迹,亦何系于今时而有如适所云者,则予不惟憬然悟而且惕然惧矣。予故曰陶渊明之不
求甚解,在彼则可,在他人则不可,而在为人君者,益不可。因书其事,命于济源田盘磨
崖两泐之。乾隆己丑(1769年)仲夏月中澣御制并书。
《济源盘谷考证》一文,作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为乾隆皇帝御笔亲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