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一个累的很惨的中午,我们坐在一起休息,我让所有的同学围坐成一个圈,并要求相互之间捶背捏背放松,忽然感觉到这是一个契机。
各位舒服吗,开心吗?
好舒服好开心呀。
谁在对你好呀,我开始提问。
后面的人呀。
那你在对谁好呢?
前面的人。
这样的过程说明了什么?
孩子们思考片刻,忽然明白:只要我们对别人好,就会有人对我们好对呀。
我很满意孩子们的总结。
然而一个声音轻轻飘来,我为什么要别人对我好,我只想要我对他好的人对我好,就可以了。
循着声音看去,是他。
我微微一笑不着急,来我们一起换个方向,大家换个方向和原来相比,就是调了个头。现在谁在对你好呀?
刚才我对他好的人。
那你又在对谁好呢?
我在对刚才对我好的人好。
那现在又说明了什么?老师,我明白了就是只要我们对别人好,那个人始终都对我们好的。反应快的孩子总是很多。“始终”,那个声音又出现了。
很多孩子很奇怪的看着他,觉得他在捣乱,但是对于我来说,这只是换个角度的问题,那好,既然不满意这个始终,我们是不是可以想想看为什么刚刚我们对他好的时候,他没有对我们好?这次,他倒是陷入了沉思。一会儿,他往前面的孩子看去,忽然,眼前一亮:我明白了原来刚才他在对别人好呢。那怎么办?我追问。
那……那就等等呗。
要是还在对别人好呢?我再次追问。
那就再等等呗。
案例反思:第一个等等是对别人行为的理解第二个等等,就是宽容了,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没有一句话,涉及理解和宽容,但是在整个过程中无不在讲述着理解和宽容的作用,这就是体验。
网友评论